圖文/彭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十月八日從河南新安縣返回成都,車過西安,道路便在秦嶺中穿越。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橫亙在中國的中部,海拔不算高,卻是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窗外的秦嶺滿眼蒼翠,偶有紅樹黃葉雜呈其間,一路走來,看過了太多的萬木霜天,蕭瑟秋風竟還沒有給秦嶺送來秋衣,不會是遺忘了吧?

已經是N次在秦嶺中穿行了,道路彎多、隧多、隧長,山裏下起了雨,飄飄灑灑,或疏或密,經過的車輛大都按各自的限速,在道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駛着。天色漸暗,前方可停留的地方分別是洋縣、城固、漢中。洋縣距離最近,於是決定在洋縣駐足。

洋縣城區距高速路口約幾公里,在縣城找到入住的賓館,天已經黑盡了。早就聽說洋縣是朱䴉的保護地,順帶一問,服務員告訴說,賓館門口有時都可看見有朱䴉從頭頂飛過.....

來到朱䴉保護地哪有不去看看的理由?

第二天喫完早飯,驅車向城區外開去,沒想到在距離城區不遠的田間林地發現了朱䴉的身影。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不就像路遇野生大熊貓一樣嗎?立即靠邊停車,手拿相機,按耐住若狂的欣喜,弓着腰躡手躡腳地向朱䴉靠攏。

此鳥一身白色的羽毛,遠看容易與白鷺混淆,近看,一雙紅色的臉頰,一張略有彎曲的長嘴,嘴尖處也有一節紅色,顏色稍淺。算得上鳥中美人了!

它生性機警,好像還有些膽怯,沒有容我們走到更近的距離,就飛向了遠處。當它展開翅膀時,亮出一抹粉色羽毛,翩若驚鴻,驚豔人心!

想起去年底在山西平陸拍攝天鵝,近到可以用手觸摸的距離,天鵝也沒飛走。但朱䴉不行,少了天鵝的豐腴的體型,騰空而起時迅捷、輕快,無法靠得太近,只好在阡陌縱橫的田地間追逐朱䴉的身影,遠遠地抓拍幾張,照片的清晰度不盡如意,算是一點小小的遺憾吧。

脫完穀穗的稻草垛雜亂無序地擺放在田間,留在田裏的稻樁又長出了第二茬青苗,朱䴉覓食其間,步履輕盈、優雅,神態矜持、端莊、自在。

朱䴉振翅舒緩、頸脖長伸的空中姿態和天鵝一樣優美。驚鴻一瞥,世間又多了雙探尋朱䴉前世今生的眼睛......

朱䴉是一種珍稀鳥類,和大熊貓一樣被國家列爲一級保護動物,鸛形目,䴉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爲世界級瀕危物種。從發現的䴉類化石表明,䴉科鳥類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在鳥類進化的長河中,它是古老的鳥仙。

中國古代一直稱朱䴉爲朱鷺或紅朱鷺,視它爲“吉祥之鳥”。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中也可以找到爲它歌詠的詩句——"朱䴉戲新藻,徘徊流澗曲","因風弄玉水,映日上金堤".....

朱䴉屬留鳥、涉禽。活動在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不因季節變化而遷徙。常在高大的樹木上棲息;喜歡在棲息地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秋、冬季成小羣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每年4~5月開始築巢繁殖......

朱䴉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生存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羣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70年代,野外已經很難看見朱䴉的蹤跡了。

當人們普遍認爲朱䴉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時候,中科院的科考隊歷時三年,踏遍14個省份,於1981年5月23日,在陝西洋縣秦嶺中的姚家溝找到了它。這是我國自1964年以來複查到的第一例朱䴉野生羣體。發現時朱䴉數量僅存7只,這個曾廣泛分佈的物種正瀕臨滅絕,岌岌可危。

自發現朱䴉的1981年起,國家對朱䴉的保護和拯救的工作隨即展開,先後在陝西等地建立了十三個朱䴉保護地,漢中朱䴉生存區域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凡是影響朱䴉生存的一切人類活動都被禁止和限制。諸如禁止砍伐林木,禁止在農田中使用化肥、噴灑農藥......,保護區爲朱䴉的生存繁衍所做的艱苦努力有很多,遠遠不止如我所知。

看見自在覓食的朱䴉並不在意正在田間勞作的農夫,此刻我是隻羨農夫不羨仙,距離那麼近,肯定可以把朱䴉拍得很清楚。當地農夫與朱䴉之間似乎都已經學會了共同相處,人與鳥的和諧,折射保護自然的理念已經遍佈人心。

30多年間, 朱䴉的數量經過保護機構的建立、棲息地保護與改善、人工飼養和野化訓練等舉措,截止到2010年的數據,朱䴉種羣數量增至2000多隻,其中野外種羣數量突破1500多隻。野生朱䴉已經自然擴散到洋縣以外的漢中、安康,寶雞3市10縣區,面積約14000平方公里的區域。 這是拯救世界瀕危物種的一個奇蹟,是保護與挽救世界其它瀕危物種成功的範例。

朱䴉的瀕危狀況得到初步地緩解,但在專家的眼裏,目前朱䴉的數量還不足以維持這個物種的穩定繁衍。他們說“一個物種的形成大約需要一百萬年”,他們還說“一個物種的滅絕往往會在一瞬間”,這不是危言聳聽,《自然》雜誌曾有過推算,因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球上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

近悉一項“'䴉田一分‘”的生態項目正在展開——在洋縣每種一畝田,要爲朱䴉留一分地。這是一項旨在人爲擴大朱䴉覓食地,推動朱䴉數量繼續增長的舉措。爲了曾經的失去,洋縣仍在負重前行.....

在洋縣與朱䴉的不期而遇,有幸眼見了野生朱䴉的生存現狀。經過保護區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精心呵護,瀕臨滅絕的朱䴉,迎來了命運的轉機。這是朱䴉的幸運,也是人類的幸運。歷經無數災難後,人們認識到不能貪婪地索取,地球是人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對自然的傷害終將傷及人類自己。古人都知道“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現代人更應該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纔是。如此,何愁天不藍、山不綠、水不清呢?

回到成都仍然對朱䴉心心念念,但願那天在田間地頭的拍攝,沒有驚擾到朱䴉的覓食。真心地爲保護朱䴉做出過艱苦努力的人們點贊!真心地爲這些美麗的朱䴉慶幸,願熱愛自然的人越來越多,願這個自然的精靈,吉祥之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