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4日電 題:【微言】助力民企,惟在公平特約評論員 爾泰

“女士優先”是國際公認的一條禮儀,但往往只適用於無關痛癢的小事,先入座、先下車、先進電梯等等。而在利益攸關的市場競爭中,沒有哪位紳士會同意女士優先競標、優先審批、優先上市的,這些當然要平等。

而在過去甚至當下的中國,“國企優先”“只許國企”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融資貸款、招投標等領域,“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等有形無形的障礙,讓民營企業喫透了苦頭。

這下好了!政策的風向從未如此清晰,助力民企發展的“紅包雨”讓人應接不暇。《人民日報》近期還派員探訪近百家企業,大有“請問您還需要什麼”之意。今後一段時間,中央相關部門、各地政府料將繼續推出支持民企的政策措施。

但是一些市場人士從這波“紅利”中嗅出了“民企優先”的意味,則純屬誤解。高層要求,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清理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政策文件,推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相關措施都不應超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的範圍。

所謂公平,就意味着不宜對任何一類市場主體特別“優待”。

山西近日提出,將籌資50億元組建民營企業政策性紓困救助基金,市場化推動解決上市或重點民營企業流動性問題;安徽將從2019年起,統籌新增10億元設立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南京發佈《關於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一舉釋放1500億元的“政策大禮包”。

這些真金白銀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給誰不給誰?須慎重而科學地做出解釋和安排,做到公開透明,否則容易造成新的市場不公。就在不久前,有的民營上市公司一邊囊獲國資紓困資金,一邊上演大股東減持套現,喫相難看,讓廣大投資者心裏很不是滋味。

對於一些陷入困境的民企來說,補貼、貸款、救助等臨時性措施或許能起到“及時雨”的作用,但是,怎麼從制度上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纔是長久之道,對企業來說更有長久價值。

“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改革開放40年來,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較爲寬鬆的政策環境,一批批民營企業成長爲行業翹楚,他們依靠艱苦的打拼和精明的競爭策略取得成功。當年,李書福打着製造摩托車的幌子建廠、李河君“一邊爭取審批一邊開工”建設金安橋水電站,當初不靠“救助”就能頑強發展的吉利、漢能,爲什麼近年來反而發生了騙取財政補貼的事情?值得反思。

董明珠曾說,不需要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也曾說,我們不需要政府補貼,我們就希望公平。

馬雲在剛剛舉行的浙商總會年會上說,在危機關頭,能夠熬過困難,熬過挑戰的企業,纔有抗體。還有商界人士在會上說,世界上要有一個救世主,就是市場;而在市場裏,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給補貼不如給事業。”人們相信,這些聲音並不是個別企業家標榜“高風亮節”之言,而是彰顯出真正的中國企業家精神:要公平,不要照顧;靠自己,不依賴環境。

此外,公平,還意味着民企要與國企同樣遵紀守法、守規矩、承擔社會責任,而不是在一片呵護聲中成爲監管“碰不得”、法律“懲不得”、輿論“罵不得”的瓷娃娃。

總之,助力民企,公平足矣。(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