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金玉之说,不是薛姨妈杜撰的,从情理上,我是只好这么去想:宝钗小时候,薛家说有过“金玉之说”了,但是大家也没有怎么当真,所以,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宝钗到了13岁,去待选,但是,待选失败之后,宝钗的婚事也真的成为薛姨妈的心事了,加上宝玉那块玉的出名,于是很容易想起癞头和尚的话了,确实是想亲上加亲,薛姨妈就忍不住和王夫人谈论这个“有玉方可配金”了。谈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宝哥哥心里有个林妹妹,再说了,如果薛姨妈对外人都喋喋不休,那对宝钗薛蟠更应该耳熟能详了。可听薛蟠的口气,也是突然才想起的,老早的事情。而且,正因为薛家母女没这样想,被薛蟠这样无理胡说一下,才会生气。书中哪点说明薛蟠是道明“真相”了?又哪里慌乱了?明明是认为薛蟠说话“没道理”,如果是被真相,那就不是如此对女儿说话了。

我想,这种金玉良缘的话题,应该是姐妹俩初见面的日子里,互叙家长里短时提到的。亲姐妹之间,又不是其他亲戚,说个真话聊个家常,还要这么思前想后怕误解什么的?如果有故意的暗示,那王夫人应该会记在心上。但书中也感觉不到这个痕迹。

元妃赐礼,是勾起了几个知情当事人的金玉记忆。正可反证,其他时候,金玉之说基本是没人知晓,至少是没一点反响的。至于黛玉生气,也不是这时候才有的。知道宝钗有金锁后恐怕就一直吃味了吧?当然,既然宝钗能想到金玉之说,薛姨妈此时肯定也会想到。但似乎也没见前后有什么转变,可见想到仅仅想到而已,丝毫没有改变她什么想法,更别说做法。估计薛姨妈此时为女儿择偶还没有到非嫁出去的地步,毕竟在这样的母亲看来,儿女都算小孩,都希望都在身边多待着,加上连薛蟠都尚未成亲,薛姨妈未必就会那么早就把宝钗的婚姻提上日程。

宝玉听黛玉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是,这金玉之说,绝不可能是宝钗这个“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千金小姐说起来的,也不大可能是莺儿对黛玉说的,所以,是别人说的。别人可能是听到王夫人姐妹俩聊这个,传开的。别人都会这样“八卦”去传,姐妹俩当时一点也想到那么去,也很难说。还有另一个证据是,当薛姨妈以为贾母要把宝琴说给宝玉的时候:“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固也遂意”,说明她也是喜欢薛家和贾家结亲的。如果贾家提出结亲,是宝钗而不是宝琴,她一定也是欣然同意的,想都没有想到“不要拆开宝黛”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