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掃碼盡覽大米“生長日記”

村民在包裝可溯源大米。 苑激剛 攝

又是一年新米上市的黃金時間,記者日前在德惠市岔路口鎮看到,馬路上運輸大米的貨車往來不斷。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米包裝袋上赫然多了一個二維碼。“我們的大米實現了全程可追溯,一掃二維碼,大米的‘生長日記’就能一目瞭然。”德惠市天善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聯社負責人馬旭鴻一臉自豪地說。

記者隨意挑選了一袋天善合作社產的2公斤裝大米,用手機掃描包裝袋上的二維碼,頁面立即跳轉到岔路口水稻追溯平臺,並出現了一串由32位數字組成的溯源碼,以及“經檢驗,此產品爲正品水稻,放心購買”的字樣。頁面下方列有“地理優勢”“檢測報告”“環境氣候”“產品詳情”“生長日記”“加工實錄”“實時視頻”“莊園風采”8個導航按扭。點擊“生長日記”,頁面便顯示出水稻生產每個階段的操作名稱、簡介、時間及錄入人等信息:2018年4月10日,育苗期,育苗準備標註了“應用先進的智能水稻浸種催芽車間進行集中浸種、催芽”,並鏈接了一段育苗大棚內生產場景的視頻,錄入人趙永剛。再點擊“檢測報告”,頁面顯示:岔路口富硒壯骨米,生產年份2018年,硒含量0.113mg/kg。如此一來,消費者對大米的生產過程瞭如指掌。

大米溯源是如何做到的呢?記者在岔路口鎮程家村的一塊稻田看到,地頭立着一根高高的金屬桿,金屬桿頂部裝有一個大大的攝像頭。“這個攝像頭是360度高清傳感攝像頭,監測半徑爲250米,可實時傳輸溫度、溼度、影象等信息。”岔路口鎮副鎮長鬍銘迪告訴記者,這是基於物聯網技術的GSI溯源體系,可實現生產端與消費端的數據對接,是岔路口鎮數字農業項目的一期建設內容,今年共投放60個溯源杆,明年將在全鎮推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