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談」專訪第十一期特約嘉賓

在繪本面前,80歲也能像個孩子

——仲夏夜之夢

這期專訪的主人公是貓森社羣之一“讀品研習社”的一位書友,名叫仲夏夜之夢(後文簡化爲“仲夏”),她是一名80後上班族,同時也是一位媽媽,她對繪本自發的熱愛讓我產生了好奇,雖然並不算熟絡,但還是厚着臉皮選擇去對她做了一次採訪,得益於她的欣然同意和積極配合,我藉機取了一些有關繪本的經,也供有興趣的貓森er瞭解。

*此文基於仲夏的回答做了部分調整和補充。

幾米《我不是完美小孩》

—1—

文藝少女時期的繪本之緣

阿姨:能說說你是怎麼和繪本結緣的嗎?

仲夏:我在大學畢業以後選擇了去國外看看。一次假期,我在一傢俬人書店發現了一本嚮往已久的法語繪本《MOI,LEONARD de VINCI》,這本書出版於1983年,內容關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期間達芬奇的一些往事,打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深深吸引。

因爲國外書的定價都比較高,所以當時想的是,不管多少錢我一定要把這本書帶走,不然肯定要後悔。這是我擁有的第一本繪本,也是迄今爲止所擁有的繪本里麪價格最高的,當時的購入價爲45歐,對我來說可謂是一筆鉅款。

阿姨:不過買書的錢甚少會心疼,只會因爲當時咬牙買下來了而感到慶幸。同時買書多了也會得一種病。要買別的東西的時候會自動把價格折算成書,然後連忙搖頭擺手,不買了不買了,買這個的錢夠我買好多本書。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個人的一種感覺,每次買了什麼好書,一旦看完就覺得自己賺到了比錢更值錢的東西。

幾米《遺失了一隻貓》

—2—

老少咸宜的繪本閱讀體驗

阿姨:繪本作爲一種“圖畫語言”,圖不再是文字的配角,相反,文字纔是圖的配角,甚至有些繪本沒有一個字也可以讀懂,這就回到了繪畫藝術的本源上——給不識字的人看。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都可以看。不過似乎很多人誤以爲繪本只是給孩子看的啓蒙讀物,我也有過這樣的誤解,仲夏怎麼看

仲夏:我感到觸動的第一本繪本並不是兒童讀物,恰好是極有深度的藝術題材,好的繪本受衆羣體廣泛,不僅限於兒童,想讀的人都可以看繪本,而且都能有所收穫

阿姨:讀繪本給你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仲夏:讀完一本有趣的書,有時特別想和別人交流,有時只想默默地獨自咀嚼。繪本給我的感觸傾向於後者,看繪本的意義不在於閱讀的整個過程,而在於讀完之後的那段時間。

與自己的想法相對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這是生活中珍貴而又充實的時刻,也是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刻。

幾米《月亮忘記了》

—3—

如何爲自己選擇一本繪本

阿姨:通常情況下,仲夏是怎麼決定一本繪本自己要不要買的?

仲夏:繪本是文字和圖畫的結合,這種感覺就類似2007年皮克斯的動畫《料理鼠王》,當還沒有成爲廚神的小老鼠把一種食材放到嘴巴里,出現了一種味覺體驗,另一種食材放到嘴巴里,出現了另一種味覺體驗,兩種食材一起放,那種在大腦回路里面出現的靈感交加,就像放煙花盛開,內心驚喜到有個小人在跳華爾茲。在我看來,有這種感覺的繪本是值得自己購買的繪本。

看文字是好故事,看圖畫是好繪畫,兩者結合起來,就產生的新的閱讀體驗,是另一番奇妙感受。

—4—

漫畫vs繪本,區別在哪兒?

阿姨:這幾年我看的印象深刻的繪本是《你今天真好看》,我看有的網站將這本書被劃分到了“漫畫”一類,老實說我不知道“漫畫”和“繪本”的明確區別,還有插畫,是不是可以理解爲漫畫和繪本的一個單位,它們之間界限在哪裏,仲夏是怎麼看的?

仲夏:插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我們平常所看的報紙、雜誌、各種刊物或是兒童圖畫書裏文字間所加插的圖畫,都可看做是“插畫”,欣賞角度居多,不存在於繪本中的插畫更多隻是起到對文字的輔助理解作用。

關於漫畫和繪本的差異,在我看來還是比重的問題,繪本主要是用圖來理解作者意圖,而漫畫則是圖文並重居多。

繪本是較爲嚴格意義的圖畫故事書,以插畫爲主,不一定有故事情節,可能是相互沒有聯繫的插畫作品,這裏插畫確實可以視爲一個單位,好的繪本每一頁插畫都堪稱精品。

比如說《你今天真好看》,這本書整本的風格基調是一樣的,但實際上是包含了若干沒有內在聯繫的插畫作品。

有些繪本也會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文字非常少,頁數一般控制在三十幾頁,還是圖像敘事佔主要地位,對文字的要求是精煉的,圖文的關係是圖像乘以文字,不是單純的信息疊加。

最後呈現出一個獨具想象力、跌宕起伏,符合人們審美趣味的故事。這無疑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講究技法和風格,講究精美和細節的獨創性。

漫畫可以用簡單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者時事,有些是有故事情節的,多幅成爲一個整體,主要是進行故事創作,呈現完整世界觀的作品。

阿姨:說到這裏還有一點個人體會,現在的漫畫呈現形式和載體多種多樣,而繪本似乎更多的是和紙、書、出版物這類摸得着的東西聯繫在一起。用電子設備作爲載體呈現繪本,想想總覺得怪怪的。

郭婧《獨生小孩》

—5—

國內外繪本的差異在哪兒?

阿姨:據我所知,國內國外的繪本無論是畫風還是目的都有很大的差異,仲夏覺得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仲夏:國內也有很多優秀的繪本,但是和國外的優秀繪本相比,數量不多,這也和發展有關,國內的繪本市場起步就比較晚。

國內外繪本的差異,首先體現在創作角度上。國外繪本側重從孩子心性和成長的角度入手,潛移默化,繪本形式多樣,繪本師功底深厚。而國內的繪本也不乏優秀之作,但不少翻開來還是有點高高在上的感覺,說教意味比較濃烈,藝術性也較爲缺乏,觀感上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教科書。

彷彿一個故事講完了,孩子就要從這個故事裏面汲取到一些人生經驗,就要學會一些人生道理,缺乏創意與童趣,苗拔的太快,目的性太強,留給孩子的思考空間太少。有的親子繪本畫法粗糙,觀賞性不高。這是繪本作者立場上的差異,作爲一個愛好者和一個母親,當然是希望國內的創作者可以更多的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構思和創作繪本。

其實在國際上有很多國產繪本獲獎,但都是從國粹和傳統出發,做了一些外國人或者學院派很欣賞的作品,畫功的確很紮實,但歸根結底,國產繪本更多面對的不是學院派和外國人,而是孩子。很多故事內容對孩子來說並不算是個很好的故事,只是在用大人的思維在描述故事。匠心有餘,但是童心不足。

我想起了一位老師曾經說過的話:藝術到最後看的並不是你的畫面有多麼精美,你的畫工技巧有多麼紮實,要看的可能知識你對於繪畫這件事情有沒有足夠的熱情,有沒有那麼深的喜愛。這些體現在技巧上,就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學會認識它、掌握它、再丟棄它。據我感覺大多數國產繪本停留在炫技而非丟棄技巧的創作階段,市面上甚至還有一些技巧都不過關的充數之作。

另一個差異體現在閱讀過程中,這與創作立場是相輔相成的,因爲國產繪本故事很少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所以展示出來的內容一般都是大人希望讓孩子掌握的內容,讀繪本的過程也變成大人對孩子的一種“填鴨”教育。

繪本是快樂的讀物,不是教科書,也不是習題集。不過國產繪本也有佳作,後面還會提到。

阿姨:有哪些作品是符合從孩子視角出發,不說教,不填鴨的繪本作品推薦嗎?

仲夏:《我討厭媽媽》、《我逃跑了》這樣充滿了童趣與想象力繪本作品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用看似簡單的構圖、線條、單純的顏色佈局,向孩子構建了一個極富創意的好故事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一個大人願意蹲下來,平視着孩子眼睛和孩子交流。打開這樣的繪本,我會有深深的感動。

—6—

繪本對孩子的影響無處不在

阿姨:仲夏平時和孩子一起讀繪本的話,孩子的關注點與你的會不會不一樣?

仲夏:沒錯,他們關注點和成人有很大的差異,孩子視角和切入點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對信息的提取、聯合以及想象力的發散方面更不拘一格。

有一次我們讀到過爸爸在刮鬍子繪本情節, 另外一次我們讀到過小樹苗都發芽慢慢長大這個情節,這是兩本內容不同的繪本情節,而且相隔時間也很久了。有一次他看到了他爸爸在刮鬍子,脫口說出了一句話“爸爸的鬍子發芽了”。

阿姨:你覺得繪本在親子教育上對你有哪些啓發?

仲夏: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的過程中,也是與孩子間建立積極親子關係的活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陶冶藝術情操,而過程中大人也是受益者,看着孩子獨自沉醉在自己世界的那一刻,是他們與繪本的故事世界融爲一體,因爲繪本,我感受到了屬於孩子小小的快樂世界。

—7—

這些繪本值得一看

仲夏:

幾米繪本系列:《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時光電影院》、《布瓜的世界》、《我的世界都是你》等等。

“成長”幾乎是幾米繪本中永恆的主題。他的繪本就像一部紙質版電影,每一幀定格下來都可看做是獨立插畫。他總能以孩童的眼光來描述一些被成人世界遺忘了的美好,提醒我們在變成大人的過程中,不要忘記原來的樣子與簡單的快樂。打開他的作品,就像打開了一個孩子五彩斑斕奇思妙想的小世界。

《獨生小孩》(郭婧)

一趟奇特的冒險之旅,一個孩子寂寞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作者用簡單的黑白色調的鉛筆素描爲我們呈現出一段和我們自身相關的精神之旅。書中出處散落着驚奇、小孩的孤獨以及無窮無盡的想象力,結尾充滿治癒的力量。

《胡桃夾子》(英諾森提)

美輪美奐的傳統故事插畫,唯美細膩嚴謹的畫風,整個畫面呈現出的是一種高級灰。俄羅斯套娃般的故事情節設計令這個兩百餘年前的故事由於作者的用心刻畫,成爲一本百讀不厭的經典繪本。

《我逃跑了》(林德斯特倫)

喜歡她着重畫面情感表達以及看似“孩子氣”的畫法。在她的繪本里,樹木可以是紫色的,構圖可以是“平面”的,故事卻是有趣的以及富有生機的。

《我討厭媽媽》(酒井駒子)

故事真實動人,繪本主體人物(氣鼓鼓的小兔子)心理刻畫微妙生動,讀後讓人忍俊不禁。油畫的表現手法在插圖創作中較爲少見,體現出作者紮實的油畫功底以及可貴的創新意識。

仲夏其人,一番聊天后堅定了我要面基的決心。因爲熱愛繪本,仲夏也開始學習和嘗試創作,期待她達成所願的那一天。

—完—

寫在後面的話

“煮酒談”是我的突發奇想,也是我的一念之間。

這個欄目從2017年1月11號開始到現在,採訪過沒名氣的手藝人低調的崑曲迷非暢銷書作家編輯一窮二白的畫手收藏重度患者等等。

他們當中有的是我熟悉的朋友,有的甚至沒有一面之緣,只是大家聊得來,我有那麼點好奇,而對方恰好有那麼點傾訴的慾望,便被我逼着成了文。

因爲內容原稿來自受訪者,所以每一篇都給予了署名;但原稿冗雜,又少不了我的一番加工,所以也都加上了怪阿姨的名字,這是一種我堅持的彼此尊重。

很遺憾的是因爲貓森並未有成熟的盈利體系,所以從沒有爲各位參與過煮酒談欄目的主人公準備任何報酬。

創立這個欄目的意圖就是“讓更多人知道生活的樣子並非絕對”,它可以是大衆的、主流的、有所圖的,也可以是小衆的、不需理解的、不計回報的。

無論如何,生活本身總比我們固有的認知要多姿多彩。在我眼裏,這件事的意義大過物質價值。所以在此,對以往參與過和即將參與“煮酒談”欄目的你,道一聲感謝。

——阿姨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