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上的“吃货”文人,就不得不提苏轼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不仅诗词写的好尤其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苏东坡好吃,善吃,也精于吃,很多东坡菜的发明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苏轼能写下大量描写美食诗词传于后世,与他的政治生涯是息息相关的。年少成名开始踏入政坛,后半生仕途却非常坎坷。不断的调离与召回使得苏轼一生四处为官,为官一方能造福一方百姓,贬谪到哪里还能吃到哪里。他随缘自适的心态却是常人不能相比的。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险些丧命。后来经过多方救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使。刚到黄州,寄居僧舍,写下的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其中多有自嘲之意、失落之情。既表现了此时复杂矛盾的心情,又不忘见江而知鱼美,望竹而觉笋香。乐观的性格、爱吃的本性跃然纸上。

在黄州的五年里,苏东坡不但文学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饮食方面也毫不含糊,“东坡肉”就是起源于他被贬黄州时。为此苏东坡还有写有《猪肉颂》一词,全文为: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这不仅仅是一首赞美猪肉的诗,还记载了做这道菜的基本方法——慢慢用

微火煨炖

流传至今。苏轼在黄州自己盖房,自己种地,自己煨炖黄州好猪肉,苏轼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因故到常州居住,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盛产河豚。他常州居住,即可享美景之乐,有可享美食之味。

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原文为:”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于烹是鱼者,辄招东坡享之。妇孺倾室聚于屏后,欲闻一语品题。东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主人黯然,屏后集者失望相顾。东坡忽投箸大声叹曰:“值得一死于是!”合舍大悦。“拼死吃河豚这句话就是源于苏轼。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行至当涂,又接到朝廷命令,降职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来到岭南,苏轼肉食吃的少了,但是岭南多荔枝,从此爱吃肉的苏轼开始改变自己的口味,但是仍然快乐。绍圣二年就写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运用拟人、幻想、比喻、用典等手法,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绍圣三年写下的《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然一再被贬,却也泊然无所蒂介,乐观旷达丶一天不吃三百颗荔枝,枉做了岭南人。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难改的乐天派,这点在热爱美食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爱吃,所以爱生命、爱生活。正如他在《老饕赋》中说得那样:‘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将一日三餐吃出了趣味,吃出了沧桑流变,这也是一种境界啊。

(图文整理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