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異想天開,還是指日可待?

我一直在想,什麼詞才契合握瑜先生的故事呢?是坎坷,曲折,還是豐富,幸運。

        這位曾經扛過槍,拿過筆,叱吒商場如今卻又與世獨立的男人,是山寨阿媽口中的“好人”,是數十位貧困兒童的“爸爸”,是摯友眼中的“傻子”,也是茶葉市場闖入的“野蠻人”。一個兩年前茶葉領域的門外漢,卻憑藉一份對茶的狂熱和執着,研製出來了鮮葉茶,被茶葉同行譽爲“第七種茶”;用資歷雄厚來形容,實在不夠。因爲他的目標,是想做一次茶中的“秦始皇”,一統制茶標準,向世界推出中國的茶葉品牌。

       竟是他的異想天開,還是指日可待?

握瑜先生的成功,和金錢沒太大關係

        握瑜先生的成功,和金錢沒太大關係。2016年他爲大涼山扶貧而做的微店“兩個喫貨”,不到一年,瀏覽量突破40萬。而他自己呢,不僅沒有賺的鍋盆瓢滿,反而和朋友們再湊十萬,用於給孩子們添置文具和新衣。機緣巧合,善念之間,他決定選擇茶葉作爲自己的新起點。

就這樣,沒有停歇,他直接奔赴雲南易武,打算從普洱做起。

        一個門外漢,一個異鄉人,想紮根於此,捧出好的普洱,談何容易。

先不提當地上百家作坊門市,單單是琳琅滿目的茶源,就讓握瑜先生暈了腦瓜。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愛茶如癡的易武小夥子蘇貴林,一個陽光善良、堅韌內斂的大男孩。他的家鄉在羣山環抱之中,土路泥濘,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如何把家鄉的普洱推出去,是蘇貴林從小到大的夢想。

       兩個執着的人一拍即合,彼此欣賞,就這樣相扶相攜,開始了漫長的尋茶之旅。

        不誇張的說,雲南的大山,除了腳程,別無選擇。烈日,暴雨,酷暑,蚊蟲,每時每刻,他們在和自己的意志做鬥爭。就這樣,他們跑遍了易武、勐臘、勐海的幾十個寨子,每一處城寨的每一家茶樣,都親自查看、品嚐。

       在這樣的精益求精下,首批茶品誕生了。

他們的普洱以鐵鍋殺青,以石磨壓餅,選傣族手工油紙包裝,古樸雅緻,芳香醇厚。爲驗證品質,他特意趕往國家普洱茶檢測機構檢測,經權威認證,他的茶不含任何農藥殘留和黃麴黴素,乾乾淨淨,質優價廉。

這樣的一份匠心之作,可謂“一泡而紅”,供不應求。

而握瑜先生,並沒有就此閉門慶功,而是立馬收拾行裝,驅車千里趕回涼山,爲他資助的、四名考上高中的孩子慶祝,並及時送上資助金。

對他來說,承諾和誠信,永遠高於一切。

普洱是握瑜先生的一把種子。種出希望和未來,也留住初心和善心。然而樹大招風。在精明的商人眼裏,普洱不是夢想,只是一塊兒肥肉。

不過半年光景,雲南普洱茶市場的發展之迅速就完全超乎大家的想象,轉型做普洱茶的商人前仆後繼,好茶供不應求,這讓握瑜先生十分頭疼

妥協還是放棄,對握瑜先生來說,都不是好的選擇。

倘若國內的好茶已經被炒起來了,是否可以另闢蹊徑,望向更遠的地方?畢竟茶葉,已經不單單是中國的瑰寶,更是世界的財富。

如此一想,果然有了辦法——老撾古樹茶。

此茶自然生長,蹤跡罕至,產量極低。但因爲沒有人工干預,製作方法單一,所以茶品更加醇厚質樸,茶湯鮮亮透徹,入口回甘,後勁十足。實乃上乘佳品。

這樣的茶之所以還未大火,一是老撾交通極爲不便,經濟落後,對外貿易不發達,加上當地人閒適淳樸,沒有太過功利的頭腦,入山得茶只爲偶遇,不求產量。野林中的古樹茶,一年只產兩批,尋到了,是緣,尋不到,是命。

如此艱難,比之前的雲南普洱,更甚幾分。

爲了尋茶,握瑜先生把愛車也帶到了老撾。一行人風餐露宿,餓了,就幹啃方便麪,累了,就睡在車上。老撾多雨,河道湍急,大家經常推車的時間比坐車都多。饒是如此,卻無一人喊苦叫累,大家心繫一處,勁兒也往一處使。

十幾個小時的奔波勞累,不負衆望,讓握瑜先生在一處村寨得了首捧古樹茶。如獲至寶的他連開水都來不及準備,當即捏了一片放在嘴裏。清香撲鼻,甘而不澀,既沒有養殖茶葉的輕浮之氣,也沒有多餘加工產生的酸腐之味。握瑜先生當即決定,把村寨所有的古樹茶都收了!幾十斤茶葉,遠遠達不到他的目標。握瑜先生卻也不急,留下來慢慢和寨子裏的村民商量,幾個月以後的春天,握瑜軒老撾古樹茶初制所建成投產。

這幾年,他何曾安安穩穩過,但初心不改,尋茶無悔。夜路崎嶇,他無心睡眠,把玩着手中新鮮芳香的葉芽,卻不知,這又是另一段傳奇之路的開始。

接觸茶的時間越久,握瑜先生思考的時間就越長

茶葉,作爲中國千年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在歷史還是經濟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茶馬古道的悠久底蘊,茶文化的深遠意義,都讓握瑜先生爲之傾心不已。現在,隨着大衆對生活品質的看重,茶葉作爲“健康飲品”的鼻祖,又再次掀起波瀾,成爲饋贈訪友的佳品。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外行人品茶,只知其形不知其骨,很少有人特意去了解六大茶系和每種茶葉的優劣,曾經沒入行的握瑜先生就是如此。所以,終於站進來成爲圈內人的他就有了一份擔當和責任。

一顆復興茶文化、普及茶知識、一統茶口碑的“野心”。

我們都知道,單拎出一款茶葉,叫的響亮的只是地方名號,但很多正宗的好作坊、好品牌卻鮮有人知。甚至因爲價格差異,一些不合格的劣質產品也會受到客戶的青睞。包裝精美成爲剛需,茶葉的口味卻被忽略。

大抵是有一點買櫝還珠的意思。

可惜,目前市場上茶品的不同,完全是因爲不同的加工手法和發酵程度決定的,這樣就徹底侷限了源頭上的統一標準。

而曾在老撾一棵千年古樹下采摘的那一片新鮮茶芽,讓握瑜先生頭腦中靈光一現,有一種頓悟的感覺。是否,可以直接過濾掉繁多的人工手法,規避二次污染,防止化學添加,讓大家喝到真正的原茶之香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爲原始的也是生態的!

2017年12月份開始,他一頭扎進了實驗室,開始研發,因爲沒有現成的技術和設備,他一方面查閱資料,一方面到處尋找茶葉鮮葉回來做實驗,實驗室變成了他的家,研發經費不夠了,他就把自己珍藏的老茶和茶具轉賣掉,籌集資金繼續研發,臘月二十九,年逾八旬的老父親一次次電話催他回去過年,他這才戀戀不捨離開實驗室,回到老家過完大年初一,他又匆匆趕回了千里之外的雲南西雙版納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百次的反覆試驗,他終於成功的探索出了鮮葉茶的製作技術,2018年4月21日,拿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國家發明專利受理通知書。

鮮葉紅茶、鮮葉綠茶、鮮葉普洱茶等產品陸續在實驗室誕生,握瑜先生新推出的鮮葉茶,正是打破了傳統制茶方式,以超低溫保鮮,超低溫真空凍幹技術,不僅完美保留茶葉中的營養成分,且口感更細膩溫和,入水即開,幾乎和新鮮採摘時一模一樣。他用鮮葉茶技術製作的小青柑,剛採摘下來的青柑配上鮮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被譽爲小青柑製作技術的革命性飛躍。

他把做出來的鮮葉茶樣品送去檢測時,做了幾十年茶葉檢測的工作人員不知道該用什麼茶的檢測標準去檢測,國內部分茶葉專家品嚐了他的鮮葉茶之後,嘖嘖稱奇,說這應該是屬於“第七種茶”。

從無到有。從零到百

一個只瞄準腳下的人,是註定走不了多遠的。握瑜先生惹人敬佩之處,不僅在於他敢想敢做,敢創敢試。更重要的是,他邁出的每一步,都不爲自己。

淨化茶葉市場,完善製茶體系,讓所有人喝到質優價廉的好茶,纔是他的初衷和本心。

依然記得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我的茶,每一片葉子都是真的。”

加微信:woyuxuan2018(長按複製)

*聲明:本圖文爲第三方推廣信息,文章內容,產品,服務均由推廣方提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