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紀就十分懂事的小甜椒Jasper在《爸爸去哪兒》中可謂圈粉無數,其實這都歸功於應採兒對他的教育。

在《童言有計2》中有一位糊塗家長不注意孩子的餐桌禮儀,就算孩子把食物亂扔也視而不見,甚至還幫助孩子清理。應採兒氣到不想說話。

然後非常嚴肅的說,她從小就教育Jasper:家裏不是餐廳,有什麼就喫什麼,更不能浪費食物。

就連主持人朱丹都認爲應採兒過於嚴苛了,小孩愛喫什麼就應該滿足他們。但應採兒堅決認爲這是一種基本禮儀,即使嚴格也必須做到。

應採兒說:"餐桌禮儀最能體現修養,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被別人嫌棄,更不希望聽到別人說家長沒教育好這樣的話"。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和一個人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當你忽視了孩子的餐桌禮儀,你就關閉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門。餐桌上,孩子通過的坐姿、動作、神態、表情、目光等,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麼心態,你尊重他人或者目無餘子,你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一頓飯的時間,足夠讓你瞭解一個人。

因此,培養孩子餐桌上好的肢體語言,還意味着幫他矯正一種猥瑣、散漫的失敗者的壞習慣,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成功者習慣。

餐桌禮儀,跟隨孩子一輩子,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成爲餐桌紳士淑女,飲食達人。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1、用餐前:長輩先,晚輩後。先請長輩入座並先給長者盛飯。家人各就各位坐定後,先由長輩動筷,晚輩方可開喫。

2、用餐時:不能在菜盤裏挑三揀四,不要將自己喜歡的菜獨霸。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不能將自己喜歡的菜端到自己面前,更不能在菜盤裏"翻江倒海"。

3、用餐中,保持桌面的整潔。不能將自己面前的桌子、地上灑下湯汁飯菜等,如果不小心弄髒了,要注意清理乾淨。

4、 用餐要文雅。用餐時,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喫東西,喝湯不出聲;不要大聲咀嚼。

5、文明用餐。不要在餐桌上大聲喧譁;打噴嚏時一定要側身用手或紙巾捂住嘴巴;不可以當衆放屁;不要揮動筷子或湯勺指着人說話。

6、三餐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依據"按需所取"的原則,喫飽喫好即可。

7、專心用餐。不管在家裏或外面用餐,不能跑來跑去,也不能邊玩邊喫。

8、 用餐完畢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人告退說:"請慢用"

如果你發現在孩子的用餐禮儀上要求的還不夠,那麼,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從餐桌上養成的好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上限。我們可以試試以下幾個訓練餐桌禮儀的方法:

1、一起用餐。孩子與父母一道用餐的機會越多,越會學到應有的禮儀。

2、不要求快。在同一時期內有計劃的教會一個或兩個禮儀。

3、 生動有趣。孩子想象豐富,都喜歡扮演生活中的人物,有時不妨擺設精美的餐點,邀請他們盛裝赴宴,教會他們舉止要與扮演的人物身份相稱。

4、經常操練。父母帶孩子到餐館用餐,在公衆場合讓孩子熟悉平時所學的禮儀。

5、正面教導。孩子對禁止他們做的事易生反感。與其在他們做錯事之後批評他們,不如事先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6、善用機會。在節假日或節慶場合,抓住時機教導孩子穿着、餐飲及應對的原則。

7、 解釋原因。在任何時侯都儘量向孩子解釋要遵守禮儀的原因,這樣做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覺性。

8、 樹立榜樣。教孩子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學習,也可藉助錄像帶、書籍、圖片等進行教育。

當然,除了家長的言傳身教外,爲孩子選擇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米娜凱威,老師們不僅教孩子們餐桌禮儀的理論知識,還通過真實的西餐場景演繹,讓孩子親身體驗,學以致用,讓孩子知禮、懂禮、有禮,成爲一個有教養的人。

作爲父母,我們不能永遠爲孩子保駕護航,但象餐桌禮儀這些細節幸福的積累,一定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也一定可以成就他們更加美好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