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說的是在某超市裏,一個大概7歲左右的熊孩子,推着一輛購物車在玩耍,把購物車當滑板車一樣推得飛快,在超市裏橫衝直撞,過往的人都紛紛避讓,然而跟在小男孩身後的媽媽卻完全沒有制止或責罵熊孩子的意思。上述的4個小故事都發生在超市裏,可是從背後卻能看到他們的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教育,以及父母不同的行爲處事方式。

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父母往往傾注一切,拼盡全力把最好的都給孩子,處處事事按照高材生標準來教育孩子,結果卻是:

孩子越來越優秀,愛好越來越廣泛,成績也越來越好,但卻越來越自私冰冷,越來越沒有禮貌修養。

其實,父母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纔是最好的教育?

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說的是在某超市裏,一個大概7歲左右的熊孩子,推着一輛購物車在玩耍,把購物車當滑板車一樣推得飛快,在超市裏橫衝直撞,過往的人都紛紛避讓,然而跟在小男孩身後的媽媽卻完全沒有制止或責罵熊孩子的意思。

張女士和她丈夫也在超市裏選購,當時張女士已懷胎六個月,行動不太迅速,避讓不及,小男孩也沒注意就往張女士身上推撞。

張女士被撞得一下子站不穩,幸好張女士的丈夫趕緊抱住老婆,才防止了她摔倒。張女士的丈夫大聲指責男孩和後面跟來的家長:“你們是怎麼看孩子的,這樣撞會出人命的知不知道!”

沒想到的是,男孩的媽媽竟一臉無所謂的說:“他還是個孩子,只是不小心罷了”。

自己的孩子犯了錯,作爲家長不但不道歉也不教育孩子,還一副熟視無睹無所謂的嘴臉,實在讓人惱火。

正如每一個自私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個無底線支持他的父母。每一個肆無忌憚的熊孩子背後,幾乎都有一個蠻不講理的熊大人。

同樣是在超市裏,那天歪醬去買日用品。貨架前的促銷展示區,滿滿堆起了一摞抽紙進行促銷。一個看樣子約莫5歲左右的小女孩走過時,不小心碰到了,於是好幾包紙巾都掉到了地面上。

當小女孩正想彎腰去撿的時候,她身邊的媽媽卻一把拉住了她,說:“別撿,地上髒。一會兒超市的人會來處理的。”

說着,從沒掉到地上的那疊紙巾裏挑了一包,然後就拉着小女孩走開了。

作爲一個旁人,看到這一幕,忍不住爲這個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

孩子的媽媽本應該用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可她的做法實在讓人心涼,也無疑在孩子心裏種下了一顆自私的種子。

後來歪醬買好了東西,去自助結賬等待時,看到旁邊一對母女正在掃描商品過機,此時媽媽發現有東西買重複了,不需要買這麼多。

一般人結賬時不要的東西,都會放在收銀臺一邊,等待超市的工作人員來整理放回貨架。

而這位媽媽卻把不需要的一包速凍餃子交到旁邊女兒的手上,讓他放回貨架。

冰櫃在超市的最裏面,離收銀臺比較遠,顯然小女孩有點不情願。

此時,媽媽卻對她說:“是媽媽算錯了,拿多了,你幫媽媽放回去好不好?這是餃子,在常溫放久了不好,下一個人買到了可能會沒這麼好喫的。”

“加上哦,寶寶你看,超市裏的叔叔阿姨工作都很忙很累的,現在你主動把貨物放回去,你就是幫助了他們,讓他們能少走一趟,工作也減輕一點,何樂而不爲呢?對不對?”

聽完媽媽的話,小女孩點點頭,轉身拿着那包餃子走回冰櫃區把它放回去了。

媽媽的這種行爲、這番話,無疑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個人的好教養是能夠替別人着想,時時刻刻保持溫柔與善良。

依然是發生在超市的一個故事,很多超市的門前都設有一道厚重的塑料門簾,隔絕冷氣。

一個8歲的小男孩走在前面,主動爲他的媽媽掀起大門簾。

當媽媽走過去之後,小男孩卻沒有放下門簾,而是等身後所有人走過了之後,才輕輕放下門簾。

雖然只是小小的舉手之勞,卻體現了這個小男孩的良好教養。從他身邊走過去的好幾位叔叔阿姨,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誇讚一句。

好的教養是裝不出來的,因爲一個人的修養是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往往就體現在這些日常的細節處

上述的4個小故事都發生在超市裏,可是從背後卻能看到他們的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教育,以及父母不同的行爲處事方式。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有對比才知道差距,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而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就是父母本身的一面鏡子,因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一輩子。

就像《鏡子》裏有句經典臺詞: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在紙上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父母。

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刻在骨子裏的善良和教養,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好的教養至關重要,也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有教養的人,走到哪都是焦點,備受歡迎和關注,而沒有教養的人,走到哪都是不受歡迎的。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存在一個“關鍵期”。

研究發現3~12歲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爲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培養,孩子就會受益終身。

那麼,想培養孩子的良好教養,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效仿父母的行爲,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去教育孩子。

郭麒麟的良好教養在娛樂圈是出了名的,這和郭德綱的嚴苛家教是分不開的。郭德綱曾透露過,自己即便給父親打電話,都要站起來。

而他的一言一行,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兒子。

都說長輩越“無私”,孩子越自私。當熊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能都用“他還是一個孩子”來代替了所有懲罰。不應該覺得孩子年紀還小,就放棄對孩子的教導。

如果孩子犯錯時,不及時阻止和教育以糾正的話,終有一天,你不管教的孩子,社會上會有人替你狠狠地管。

教育應該從零開始,當你教會孩子去善待和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善待你和你的孩子。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接近好的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的人,可以使人變壞,指的是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這也是爲什麼那麼多的家長,都鉚足了勁送自己的孩子到優秀的學校學習的原因,因爲父母們深知,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大,這也是“孟母三遷”背後的意義。

試想一下,假如讓孩子置身於一個品德教養良好的氛圍裏學習、成長,周圍的老師和小朋友們都是講禮貌的、有教養的,行爲舉止猶如紳士、淑女一般,那麼孩子在潛移默化下自然也變得有禮有教養。

就像在米娜凱威,無論老師、家長、還是小孩,甚至是清潔員,在見到他人的時候都會主動友好地點頭微笑問好;待人接物中時刻不忘說聲“謝謝”。

在這樣一個懂禮、有禮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將養成了優秀的品德習慣和良好修養,慢慢地也便會長成一個知禮、懂禮、有禮的人。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花高價買來的物品,不是數額龐大的錢財,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教養與尊重。

教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