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庸

在這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深秋,陸續有數位知名文化人離開我們,魂歸道山,豈不令人悲哉。這其中,最年長並引發最廣泛震動和哀痛的,是香港的金庸。他是著名報人,也是蜚聲海內外、有華人處即有其讀者的武俠小說泰斗,而更多民衆瞭解他、熟知他,則是通過他的小說改編的那些影視作品。可以說,金庸武俠小說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內地和港臺地區最大、最好的影視IP,如果沒有他的武俠小說作爲母本,中國的武俠電視劇、電影創作,恐將面臨巨大的缺失,影視史或許將改寫。

1955年,金庸初寫武俠小說,開山之作爲《書劍恩仇錄》,此書成功之後,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洋洋大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越女劍》,華人世界幾乎家喻戶曉。據悉,1960年,香港地區就將他的《神鵰俠侶》搬上銀幕,幾十年來,金庸作品頻頻被改編爲影視作品,成爲幾代人難忘的回憶。許多金庸作品被不斷翻拍,有的甚至隔幾年就翻拍一次,但每次都有大量海內外金庸武俠小說和影視劇的擁躉,反覆比較品評,常年樂此不疲。這其中,83版《射鵰英雄傳》、94版《倚天屠龍記》、95版《神鵰俠侶》、97版《天龍八部》、98版《鹿鼎記》以及2017版《射鵰英雄傳》,都被粉絲津津樂道。

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的一家雜誌開始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內地。1994年,三聯書店出版了金庸小說全集。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認爲,金庸在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學養,使他超越小說家的能力、視野和襟懷,小說特別適合於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其本人善於在影視方面拓展,是金庸武俠小說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自金庸以1元的價格將《笑傲江湖》的電視劇改編版權賣給中央電視臺起,以張紀中等爲代表的內地影視人,也前赴後繼地將金庸武俠小說進行翻拍。每一次改編的電視劇播出,都會引發媒體和觀衆對原著和電視劇的新一波熱潮。“80後”電視人梅子笑回憶青少年時代讀書、看劇經歷時說,“我從瓊瑤小說學會詩意表達和愛情至上,從金庸、梁羽生小說裏體會江湖家國。一些民族文化潛意識,比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江湖之遠廟堂之高;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甚至儒釋道的和諧融洽,都是他們幫助完成建構的。”

我國自來有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之分,也有經典文化和流行文化之別。數十年來,金庸武俠小說究竟屬於前者還是後者,依然存在着爭議。但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感染力和滲透力,則是毋庸置疑的。風起雲湧的流行時代,演客如煙,看客如雲,陳平原認爲,金庸武俠小說及其改編的影視作品,比純文學創作更便於觀衆、讀者瞭解歷史文化知識,因爲純文學作品往往專注於刻畫人物性格、探究人性、觸及靈魂,對外在的歷史文化背景反而不是特別關注。無論如何,60多年來,陶冶讀者、成風化人,金庸小說及其改編的影視劇做到了,至於將來,也會是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