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來自山川湖海,同時兼顧廚房與愛的風味人間

本文由一萬幀電影公衆號(tens-frames)原創首發。

近幾年大火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都是在圍繞着喫展開,中國人有一句話“民以食爲天”,把中國人關於飲食拍的最好的中國導演,非陳曉卿莫屬,他鏡頭下的美食,可以說我寧願長胖10斤,也想過一次嘴癮。

時隔 4 年,陳曉卿再次帶來了全新的作品《風味人間》,雖然目前只播出了一集,但是顛覆中國人對於美食紀錄片的觀感,收穫了超高口碑和超強人氣。

和《舌尖》系列不同,《風味人間》將講述全球範圍內以美食爲線索的人文故事。在全球視野裏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並勾勒出恢弘的中華美食地圖,從美食中折射出中國人民族個性的側面。

爲什麼說從美食可以看出中國人民深層次的性格?《風味人間》啊,給你體現的淋漓盡致。

山海之間,還是熟悉的味道,可以說風味的第一集,就已經完全的勾住了人,山川的浩瀚,美食的各種做法,都顯得尤其美味又迷人。短短50分鐘,手抓肉、燻馬肉馬腸、金華火腿、冷筍、巴楚蘑菇、……中國和世界各地約20多種美食依次亮相。由阿鯤老師創作的恢弘大氣背景樂加上李立宏老師的旁白,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第一集的主題就是“山海之間”,一如既往用了遠景加特寫的拍攝方式——對於山川湖海等地理景色的大遠景鏡頭,極盡宏大與壯闊,剛開篇,就帶着我們走向了新疆,阿勒泰深山中的夏季牧場。

四歲的孩子抓羊,抓中的就成爲了招待客人的美味,山地放養的阿勒泰大尾羊,肥腴的脂肪下,肉質極爲細嫩,剛煮好的肥瘦相間的羊肉冒着油花,肉質酥軟,油脂豐沛,燉煮的清水也變成了乳白色的湯汁,濃香甘甜,把現宰的羔羊肉,放到清水裏燉煮,隨便加點調料,熟了出鍋抓着喫就行。

從夏季的最後一次團聚到冬季的換地,經過三個月的漫長時間,這是一家人的心血,也是一家人的生計。

呼倫貝爾,人們用一種複雜的方式烹飪多年生羯羊,卵石內部炙烤,奶桶密閉增壓,內外同時加熱,並且帶有獨特的炙烤香。

當刀划向最極致的羊胸口,刀鋒過處,張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綻開,綿密濃烈,餘香滿口。

烏倫古河南岸,人們化雪取水,剁肉晾曬,還有一年只能喫到一次的馬肉闊爾扎克,散發着迷人的香氣。爲了讓食物能夠在惡劣的氣候下也能妥善保存,牧民將新鮮的馬肉製成了燻馬肉馬腸,從容的積累着風味物質。造就哈薩克族的標誌性美食。

就這三個地區對於肉質的處理,極爲不同,因地制宜的製作方式和背後的牧民生活,人,肉就像是一體。

因爲地理位置、人文歷史的不同,生活在其他地區的人們,對貯藏和風味的孕育也各有心得,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

在中國安徽,四面環山,羣峯聚攏水汽的南坪村,傳統農家年底殺豬,妥善處理用來醃製,等到了過年就是一桌好菜,祖輩的經驗和多年的心得,農戶早已輕車就熟,下手自有分寸,熟練拿捏鹽量,爲的就是醃製出絕味的火腿。

用一年的時間才能妥善制好的火腿,既能成爲餐桌主角,也能分部位做錦上添花的金牌配角,正是有這經過鹽分,心力的釀造,才能讓經典的淮揚菜大煮乾絲汲取火腿的精華。

火腿的製作包含着中國人的智慧,單單一個火腿,就要密切關注天氣的變化,根據時間晾曬,反反覆覆。而此時,遠在西班牙,和徽州火腿不同的是的晾曬製法,伊比利亞的火腿具有一定規模批量生產,爲了製作出火腿,則是控制窖藏室的溼度。在這裏,火腿是這裏最出名的美食。雖然是批量生產,但是對於火腿的精細管理和照料卻絲毫不容懈怠。

定期塗油,嚴格規定肉面的朝向,甚至需要規定窗戶開合的角度,從而控制酒窖內部的溫度和溼度。

這樣精細製作出的火腿,隨意切下一片都像是精緻的藝術品。在當地少見的傳統小作坊,堅持手工製作,則是難見的奢侈品。看到工人推着一輛小車,在掛滿了密密麻麻的大火腿的幽暗地窖中穿行時,而對於價格高昂的伊比利亞火腿而言,切片師花樣百出地挑動手中一把廚刀,一片一片慢慢的挑起,捲成圈,放到你的口中,現切現喫。西班牙人對待火腿仿若稀世珍寶,他們對食物的敬重和品味,一點也不輸給舌尖上的我們。

除了火腿,還有一種全世界種植範圍最廣、產量最大的物種——土豆,土豆不是什麼特殊的食材,卻在不同地方的人手裏發生着有趣而新奇的變化。

在甘肅漫屲的,洋芋攪團,是一種食物,用土豆舂制而成,利用土豆中大量的澱粉將其舂地軟糯粘牙,在洋芋攪團上澆上油潑辣子和漿水,曾經困難時期的產物如今成了地道美食。

可是到了法國阿力高,土豆的最佳伴侶是奶酪,用牛奶混合土豆,再加入奶酪反覆攪拌使其變得粘稠,甚至可以拉絲,就成了合格的瀑布土豆泥。

在第一集,最吸引小編的,莫過於一道“禿黃油,金燦燦的蟹黃,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入秋之後的命,都是螃蟹給的,你永遠也相信不到看着只有小魚一樣大的蟹苗,長大之後會是那樣的美味。

蟹油浸潤膏黃,只添加鹽與少量魚露輔佐,略硬的雌黃,綿潤的雄膏,雙劍合璧,直指人心。拌到米飯裏,金黃色的顆粒美不勝收,通過攪拌讓油脂浸潤到每一粒米中,喫進嘴裏的不僅僅是米飯,更是情懷。

《風味人間》最大的不同,還在於它添加了我們想象不到的背後,在【山海之間】中,海成爲了主體,海洋生物的不確定性和他們的跳躍,更是時時刻刻眼見的美味,可是想喫到這樣的美味,是要花費時間精力,付出代價的。鏢魚也就成爲了一項帶着運氣的捕食之旅。

在臺東成功港,最年輕的鏢魚手盧旻易,和父親在六七級的大風浪中出海。立在高高的船頭,拿着標槍,在快速追逐旗魚的過程中,瞄準時機,一下子猛地扎中飛馳的魚身上。年輕的捕手在狂狼裏顛簸,與一隻大魚鬥智鬥勇,最終讓其成爲美味,可是這個美味來之不易,這種辛苦又危險的鏢旗魚文化,或許也將在20年內成爲歷史。

是風味,更是人間。

我們在紀錄片你看到的,除了食物,其實更多是向我們傳達着食物背後的一份情愫和細膩,美食的誕生,更多程度是因爲要生存,才變得有生活。牛羊肉,是賴以生存的命,牧民一年四季到處轉場放牧,漁民祈福在大風大浪裏捕撈,養蟹的老翁要時刻注意水質,做火腿的農婦密切關注天氣的變化,原本只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方式,卻在無意中發現了食物的好味道。

一切食物都是有根的。雲南的過橋米線,看似大街小巷都常見的食物,但唯有對食材有非常高的要求。豬骨湯、剁肉帽子、配菜,都得產自雲南本地;梅乾菜離開了原有的環境,也就失去了屬於它的一份香氣。

《風味人間》跳出了“中國”的框架,而將視野擴大到世界範圍。我們年夜飯上一道最樸素的飯菜,在西班牙就成爲了奢侈品,這也難怪主創團隊要歷時兩年,從法國到西班牙,從越南到摩洛哥,從祕魯到埃塞俄比亞,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將食材作爲文化信息紐帶,連接時間與空間,站在全球的視角來觀察中華美食的流變。

食物滋味的背後,是人情的釀造和歲月的打磨,是四季的變化和土地的孕育,形形色色的美味構成的,纔是真正的人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