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个已经离开世界,却依然活在我们语文书里的人物,你是否真正了解他呢?

如果说他是一个唠叨的文艺青年,你会相信吗?

▲九江琵琶亭白居易石像

白居易和元稹,知音难遇

白居易,可是语文课本中一个非常有分量的人物,可曾想到,他的人生竟然始于一段不快乐的婚姻。

白居易的母亲,嫁了一个年纪足可当爹的丈夫,早早守寡,孩子还小,生活压力苦不堪言。她只能带着白居易兄弟,开始寄人篱下,也因此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白居易兄弟自小就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磨砺。

白居易在少年时进入长安,试图以科举翻身,得到了一些长辈的帮助。可是,他的运气和家世并不算好,磕磕碰碰地考了十几年,直到三十多岁才成功当上“公务员”。

就在这时,白居易遇到了身世背景都和他极为相似的元稹,两人对于诗文的看法也非常相似,于是就成为了知交。他们的交情非常深厚,两人各自被贬谪的时候,彼此都为对方考虑,也写下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之类的诗文,来思念老友。

白居易跟元稹的友情,并非矫情。那是一个慢慢的时代,是微信电话泛滥成灾的现代社会,所不能理解的时代。

被贬谪的白居易——真香定律,一会好一会坏

如同其他的唐代官员,白居易曾在京城为官、也曾外放到地方。在他正常外放的时候,心情会比较好,他甚至会把自家制作的长安口味的饼,送给朋友们尝尝;但是在他贬谪到江州的时候,也就是《琵琶行》写成的那几年,他的心情起伏很大,显得有些分裂。

有的时候,他告诉元稹: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江州的鱼很鲜美、酒也很香醇,其他的食物和他在北方吃过的差不多,感觉不错。

但是他有时又写诗给元稹说:鼎腻愁烹鳖,盘腥厌鲙鲈。

看着在锅子里剥嘟剥嘟煮着的炖鳖,觉得好恶心好哀伤,看到盘子里的鲈鱼,又觉得好腥臭好讨厌。

有时候,他即使吃了可口的白米饭配冬苋菜(当时叫葵菜),也还是要在诗的最后几句来个回马枪:“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意思是:“唉,我以前多么风光啊,结果现在竟沦落到吃野菜。”可是他明明就吃得很饱,就差没说:真香!

鲈鱼、野菜和白饭搭配的口味应该不差,被他写成这样,真是太对不起盘中的美味。

不知元稹读完,会不会觉得头痛,前一封信还说生活不错?下一封又在感叹饭食好油腻,生活好哀伤,莫不是老白的更年期提前来到?

白居易是个啰嗦鬼,什么都可以写成诗。早上起来吃了蔬菜配饭会写诗、中午喝了茶会写诗、下午陪孩子玩会写诗、晚上太太叫他穿暖一点也会写诗……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窥看这个男人反覆的心思,体会他当时的生活。

在江州安顿下来之后,白居易已经比较适应南方的饮食了,于是他吃着鲈鱼喝着酒,又开始放话了:“老家没这美味,干嘛一直想回家?(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真香定律!

千古佳话终落幕

江州位在湖南一带,而后,白居易又被派去四川附近的忠州。这次,他和弟弟白行简一起从江州出发,途中与元稹见了面,接着就溯长江而上,赴忠州上任。

忠州不像江州有那么多鲜鱼,他随即又写信给元稹,说这里土地贫瘠,生计艰难,吃饭只能吃“饭下腥咸白小鱼”。明明很在乎饭菜的质量,他却偏偏要傲娇一下: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空虚。

翻译成现代用语就是:“让哥哀伤的不是吃不饱穿不暖,是空虚!”这种文青情调,放在今日也不陌生。

好在这贬谪的日子,白居易只熬了一年,就被召回长安,两年后转任杭州刺史,后来又去了苏州。在江南的七年他很舒服,有钱有地位,也就不再抱怨饮食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恬淡悠远、与世无争的态度。

后来,他重返中央,担任了刑部侍郎、河南尹等重要的官职。白居易晚年一直住在洛阳,并在洛阳卸任,再到人生落幕。

一千三百年前的这个男人,在他人生不同时期,都喜欢作诗碎碎念,通过他的诗文,甚至能遥想当年他的食案上,都摆过哪些食物。

白居易是一个性情中人,别嫌弃他啰嗦,他啰嗦的话都是极美的诗文,一般人可还学不来呢?

编辑:Joy 格式:黄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