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市面上明顯平臺出問題的聲音小了一些。

倒不是因爲整個行業有所回暖。

而是政府要求,所有平臺必須以合理的手段退出。

什麼叫合理的手段,就是不能跑路,也不能直接清盤。

而是採取展期,部分兌付的方式來解決平臺目前的問題。

並不是能夠完全良性清盤。

這個目前這個環境下,能夠良性清盤的平臺,我估計最多能有個10%吧。所以,在未來,平臺跑路的情況基本不會存在,但清盤還會繼續。

這對投資人來說,算一個不好不壞的消息吧。

另外,所有的官方媒體,一律不能大肆報道關於任何行業的大規模風險等等。只剩下一些自媒體還在客觀的報道。這也算對投資人的一種保護吧。

但實際上,這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根本的問題在於,這個行業從開始到現在,就沒有堅持住他的底線,是帶有原罪的。2

底線是什麼?

就是純中介。

純中介意味着,平臺就應該完全做到信息透明,一對一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

如果借款人發生逾期或者壞賬,解決的方法也不是立刻墊付。

而是首先告知出借人這個情況,就算要墊付,也是在一定週期內。給平臺一些緩衝的時間,找第三方公司進行債權回購。這樣的做法,對於平臺的運營,纔是健康的。

對於出借人,纔是負責的。

其實在行業早期,所有平臺都不兜底的。

諸如拍拍貸,紅嶺創投等等,在13年以前,也不兜底。

行業的轉變,應該還是從某平臺那一次大額業務逾期,實控人宣佈兜底開始。

整個風向就變了。

如果平臺不兜底,那就給人一種非常不安全的感覺。

所以大家開始各種兜底方案,風險保證金、第三方公司擔保、履約險等等。

都是爲了告訴投資人一個信號:你投我的平臺,那就能夠絕對保證本息安全。

而事實上,哪有那麼多賺錢的業務,能夠絕對保證投資人本息安全的。

就算有這種業務,它去年賺錢、前年賺錢,也不能保證它未來一直賺錢的。

所以,因爲兜底的存在,導致風險釋放是被滯後的。大家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只有平臺兜不住的時候,它纔會告訴你,我扛不住了。

然後要麼清盤,要麼跑路,要麼展期。

但從沒有哪個平臺在最開始,說我有可能某些業務會逾期。

因爲這樣說,在之前的大環境下,基本沒有投資人投,更談不上發展了。

3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絕大部分的平臺,出借人跟平臺也是完全信息不對等的。出借人只能通過平臺的一些外表,來判斷平臺的實力。

諸如:股東、背景、高管、業務介紹、廣告等等。

但實際上,這並沒有做兩端的穿透。

很多平臺更爲了提高用戶的體驗,做成債權包、計劃類等等產品。

確實是提高了用戶體驗,但底層資產的穿透和匹配,就更加不清晰了。

一旦不清晰,那麼有些平臺就有機可乘。

底層不放資產,而自融去投一些其他的項目,諸如炒股、炒幣、炒房之類的。

這就形成了資產的嚴重不對稱。

信息也嚴重不對稱。

當風險來臨的時候,出借人的權益,是無法做到保障的。

在最近這些WQ案件當中,大家應該可以深刻體會到,投資人和平臺的完全不對等。

投資人完全就是弱勢羣體,孤立無援。

這就是信息不對等造成的。

要徹底解決行業的問題,也不是這一兩次風險爆發,引起政府高度關注,就能解決的。

而是需要從源頭上去解決這個問題。

去剛兌、透明化,纔是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要去剛兌、透明化,那麼還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借款人的信用體系搭建

目前的行業的情況,都是平臺或者資產端替出借人挑選借款人,而不是出借人自己挑選。

因爲出借人無法瞭解借款人的真實情況,所以他必須看到剛兌才能夠安心。

而在中國,國民的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善。

所以這一塊,也是透明化的重中之重。

只有有了完整的徵信體系,這樣對於借款人的真實情況,才能做到風險把控。

好消息是,最近成立的“百行徵信”。就是希望把借款人的徵信體系數據完善起來。提高借款人的違約成本,那麼借款人也不敢輕易違約。

只有做到這樣,平臺的運營纔可能持久。

P2P本身就是從國外引進的概念,而國外的P2P平臺,從來沒有剛兌一說。我上了lendingclub的網站,截了張圖給大家看看:

摘自lendingclub的網站

我們可以看到,國外的借款,其實主要還是看幾個方面:

1、FICO評分。(不知道是什麼自己去百度)
2、收入情況
3、用途

我們缺的,其實就是1和2。

而這兩點,只要徵信能夠全面普及,是有可能查到的。

希望那一天,能夠早一點到來吧。

4

還有一些題外話。

我跟一些同行在聊,大家認知當中有一些肯定會出問題的平臺,現在還沒出問題。

那這種問題,是讓他現在出,還是讓他將來出呢?

現在把問題引發出來,那麼對行業的打擊,會更加嚴重。因爲波及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但現在不引發出來,讓他繼續增長,然後突然哪一天,他又出問題了。

會不會對行業又來一次致命的打擊呢?

在這一塊,我認爲,ZF其實也沒有太多好的辦法。他們也很頭疼。

一是不知道怎麼去管,二是沒辦法管。

很多地方的金融辦,對於P2P業務的理解程度,其實只能說中等。很多實際情況他們是不知道的。

如果不是國家要求他們去管,他們壓根都不會去管這塊的事情。

而現階段,在目前的行情下,對於ZF來說,維穩是大於一切的。所以,他必須冷處理這些有問題的平臺。

哪怕你出問題,你也得把風險釋放延後,出個展期方案,或者其他,也不能原地爆掉。

最近出現問題的大平臺,多半都是這種情況。

還是建議這類平臺的投資人,不要太樂觀。不說是緩兵之計,但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5

也有人跟我說,行業在回暖。確實,一線平臺,有可能是在回暖。

畢竟那些從二三線平臺撤資的投資人,都在往一線平臺靠攏。

某一線平臺負責人告訴我,他們現在一個月的新增註冊用戶,已經比之前兩年任何一個月都超出了很多。這說明很多資金都在慢慢往一線平臺靠攏。

但數據恢復,還是有些緩慢的。因爲信心的重建,不是一朝一夕的。

未來這個行業,最後可能會存活不超過100家平臺。這也是我從某份證券的分析報告裏看到的。我覺得之前說的200家,確實有點樂觀了。

有一個可以借鑑的數據,目前保有存量的信託機構爲68家。而第三方支付牌照,是238家。

如果P2P執行持牌制,那麼應該是一個高門檻、高要求,而且是一次性發放的。

國家從管理的角度來考慮,一定會非常保守。

所以,在這一波出問題以後,可能會剩下一些特別有實力業務真實的頭部平臺,還有一些小規模經營業務真實的平臺。

頭部平臺因爲是頭部效應,大家都集中去那取暖,所以不會出事。

小規模經營的,很多都是因爲出借人跟平臺有強關係,比如親戚、朋友、粉絲之類的,受影響不大。

而腰部的平臺,會有很多被波及到。

當然,如果8月份再出一個類頭部平臺風險,那行業估計就撐不住了。

我7月份的時候,在某個自媒體羣說過這樣一段話:

這雖然有點殘酷,但這就是現狀。

這就跟股市一樣,熔斷不可怕,但陰跌最可怕。

熔斷幾天,還有些膽子大的打算衝進去接盤,只要不再出事,也就慢慢恢復了。

而陰跌,成交量只會越來越小,那會有更多平臺暴露出流動性風險。

7月份出問題一個月,8月份不出問題,那投資人的信心會有所恢復,9月份開始慢慢回來投資,行業纔可能恢復。

如果拖到9月份,還持續出問題,國慶那7天,很多平臺抗不過去。

然後延續到年底,過年又7天。

真這樣,行業就真完了。

實際上,如果行業持續惡化下去,能抗過6個月的平臺就我知道沒有幾家。

只有這樣壯士斷腕,才能夠救這個行業。

可笑的是,被其他的人曲解爲,我惡意的希望所有平臺都暴雷,把剩下的平臺全部都搞死。

更搞笑的是,有人說我跟XX巴士是一夥的。

我只能說,人言可畏。

結果,只有等待時間去驗證吧。

6

最後,關於投資建議,我分享我跟一個投資人的對話:

投資人問我:我最近投的平臺,大部分都還好,有兩三個出問題了,逾期的展期的。現在有些平臺回款,我是不是應該去投到其他背景實力雄厚的平臺爭取回血?

老七:爲什麼一定回款就要投資呢?你不能提現出來先觀望一下,等行業情況明晰了再去投麼?你有炒過股麼?如果你炒過股票,你就會知道,有些老手,在大盤跌的時候,也會全部撤出來觀望,而不是一直持有哪隻股票跟着他一起去跌。等到行情好的時候,他再回去增加倉位。而且也不是一下就全倉,也是一點一點加上去的。

其實投P2P也一樣啊。在行業有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爲什麼就不能出來先觀望下,最後等行情穩定了,再去投資呢?

P2P的相對收益,比股市的相對收益,要低得多。

那在本身行業有風險的情況下,撤出來觀望,哪怕損失了幾個月的利息,也是有限的。

總比損失本金要強吧。

當然,如果你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對自己投資的平臺也絕對的知根知底,那你可以投。

一般投資人,還是緩緩吧。

觀望一下,冷靜一下,沒什麼不好。

你必須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請理解這一句的意思。

文章來源於:老七玩金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