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未确定李陵下落之前,先处理无关人员,这是没有道理的,司马迁受腐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污蔑李广利,我们再来看看《史记》中关于李广利的记载:。当然,为李陵求情应该不是司马迁受刑的主要原因,毕竟当时汉朝方面还没有确定李陵是否投降,对李陵家属的处理也要等到一年多以后,李广利二次征匈奴了。

从《汉书》的记载和司马迁本人的叙述来看,司马迁遭受宫刑还真不冤。你可以说汉武帝执法残暴,不留情面;也可以说汉律森严,刑罚过重;但真的不能说司马迁冤枉,包括太史公本人在内,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为他喊冤的。

司马迁获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指污蔑李广利,二是为李陵游说,说“李陵应该是诈降”,《汉书》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那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显然是没有的,我们来看一看《史记》中关于李陵事件的记载: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两点:

第一,李陵战败当时就投降匈奴,这毫无疑问是要灭族的。

第二,李陵投降之时,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后来还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内。

汉书中记载的李陵则更加不堪,在大军尚未完全覆灭之前,高呼“吾不死,非壮士也”然后抛弃大军,率小股部队突围,在副将战死后立刻投降,大有临阵脱逃的嫌疑: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 的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不但如此司马迁在对李陵的评价里还写道:”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这已经是一个糟糕到极点的评价了,可以看出,就连司马迁也觉得李陵该死,不是被冤枉的。

当然,为李陵求情应该不是司马迁受刑的主要原因,毕竟当时汉朝方面还没有确定李陵是否投降,对李陵家属的处理也要等到一年多以后,李广利二次征匈奴了。在未确定李陵下落之前,先处理无关人员,这是没有道理的,司马迁受腐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污蔑李广利,我们再来看看《史记》中关于李广利的记载:

汉使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几不脱,汉兵物故什六七。——《史记·匈奴列传》

大家在吹李陵,并把黑锅都扣在李广利头上的时候,可别忘了,李广利也只有三万人,而且是在先于右贤王大战一场后才被匈奴主力围困的。最后李广利不但没有全军覆没,还带着一万多个首级回国。了解首级功制度的朋友都知道,战场上实际杀伤的敌人,肯定是远远多于最后获得的首级的,比如之前的李陵,号称杀伤敌军一万有余,结果一个首级都没拿回来。

从司马迁本人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广利在这次行动中不但无过,还有功。那些说李陵以少敌多所以不该受罚朋友,可别忘了,李广利也是以少敌多,而且他不但还成功突围,还带回了和损失人数相当的首级。凭什么一个是英雄无敌,一个就是要受人污蔑呢?就因为他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做人不能太双标,而司马迁这次很明显是玩双标了。

历史上的司马迁,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将领,喜欢良家子出身的将领,凡是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人都能知道,这一点是没得洗。而司马迁这一次就是倒霉在了他自己的双标上了。试想一下,要是在抗战时期,有一个人跑到蒋某人面前,大谈汪精卫人品如何正直,曲线救国之策何等精妙;而李宗仁却在台儿庄如何损兵折将,应当严惩,你猜猜老蒋会怎么做?

汉乘秦律,法极严苛,司马迁在皇帝面前玩双标被判死刑,一点也不过分,要是司马迁冤枉,那汉朝被冤枉的人太多了,比如李蔡,因为手下侵占土地被迫自杀;苏武的两个兄弟,分别因为弄坏皇帝的车子和追捕逃犯不力自杀。

至于上面提到的李广利,那就冤枉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此人先后两次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灭族,第一次是出征大宛的时候,因四弟李季出入骄横被灭族;第二次是在他出征匈奴之时,因为向神灵祈祷他的外甥昌邑王刘髆将来作皇帝,被人告发,随后被灭族。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现在看来是挺无厘头的,但依据当时的法律,就是该杀,一点不冤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