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國外發達國家的教學條件相對較好,能夠出國留學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很多人三生都沒有機會。
出身小城市的學子長大後誰有機會留學,一定會被周圍人羨慕死了。
現在的人出國留學難,大清朝最初有留學這個概念時更難,幾億人才有幾十個名額,可以說比登天都難。
可是,當初最先出去30名留學生卻有人沒有善始善終,不但有人早退,還有人逃跑。這是怎麼回事呢?
衆所周知,落後就會捱打。滿清落後於西方,表面上是武器落後,其實是科技落後、制度落後。
大清雖然有很多人糊塗,但也有不少人清醒,他們明白中國要想強大,必須要拜西方爲師,全面向洋人學習。因此他們不停奔走呼號,最終引起高層重視,清政府終於做好了120萬兩白銀的預算,計劃分四批派出120名幼童留學美國。
萬事開頭難
1872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的第一批留美幼童踏上了赴美行程,這批學生一共有多少呢?
說出來讓人好笑,一共有30人。
爲什麼會這麼少呢?沒人想去。
因爲大家不願意去,準備工作早早就開始,一年前就開始宣傳了。
1871年,爲湊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的名額,容閎在上海設立了預科學校,開始面向社會招生。
起初他們把這事看得很簡單,招生條件也很苛刻:
一、年齡在12——15歲之間。
二、根正苗紅,出身清白。
三、家境殷實,身體健康。
四、考試合格、預習一年。
可是,實際情況出乎意料,預科學校設立都一年多了,前來報名的人寥寥無幾。
眼看這赴美留學的日期臨近,30個名額都湊不夠,容閎心急如焚,他先是到老家動員親友送孩子上學,而後又到香港的學校裏發動有英文基礎的學生報名。
這事要是放到現在,報名的人早就打破頭了。別說30名,就是後面加幾個0也不愁報名不夠數。
可是在當時,還真沒有人願意去。
一位當年赴美留學幼童回憶說,一連幾天官員們都來村裏宣傳。說留學是爲了愛國,還能升官發財,政府負擔一切費用。
看到官員說的那麼好,不少小孩想去,家長也動心了。
可是鄰居和親友得知後馬上出來勸阻:那些洋人都是喫人精,到了外國,孩子們會被生吞活剝。或者是把孩子們人皮剝下,換成老虎皮,到動物園展覽。
換了你是孩子家長,還敢讓他們報名留學嗎?
如果說鄰居的話是傳言,出國前家長要跟政府籤志願書卻是千真萬確的。
容閎記載到,''當未出洋之先,學生之父兄須簽名於志願書,書中載明聽其子弟出洋留學15年(自抵美入學之日起,至學成止);15年中如有意外災害,政府概不負責。''
留學生之一、後來成爲著名橋樑專家的詹天佑家裏還保存着當年跟政府簽訂的志願書:
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詹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興洪親筆畫押
當年的《申報》對此作了總結:當時國人之所以不願送孩子出國留學,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其它顧慮:學期規定是15年,這麼長的時間離家萬里水土不服怎麼辦?中國跟美國語言不通,能學到知識嗎?
但不管怎麼樣,千辛萬苦的籌備之後,第一批30名留學生的名額總算是湊齊了。
這三十人中,沒有一名滿清貴胄子女,絕大部分都是廣東人,其次是江浙沿海一帶,商人家庭倒是不少,
30個天真無邪還有些懵懂的孩子,告別了家鄉父老,肩負着祖國的重託,在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中,踏上留學異國的漫漫長路。
那麼,首批出國留學的孩子們的命運如何呢?
異國求學路
首批幼童留學美國的第四個年頭,正逢美國建國百年盛典。
是年,費城舉辦了盛況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中國工商界大佬李圭前往參觀,展會上展出有各國留學生的學習成果,他自然非常留意這些中國留學生的展品。
他在自己的《環遊地球新錄》回憶到:
“展館有幾處地方''專門陳列各國學校、書院教授的各種課程和學生作業,比較優劣。目的是讓學生們來參觀時,能夠自省一番,使勤奮者有所鼓勵,懶惰者有所警覺,從而互相勉勵,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國幼童的課程作業陳列在哈佛書館。我觀賞了他們的繪畫、算學、人物、花木等等……''
他還閱讀了幼童們寫的''漢文策論'',如《遊美記》、《哈佛書館記》、《慶賀百年大會記》、《美國地土論》、《風俗記》等,但''策論''後面的洋文他看不懂,問翻譯,得知那是拉丁文。
''幼童們在哈佛讀書兩年,等於在香港學習5年,可見教與學都非常用心''。
李先生在那裏還見到了中國留學生,他們侃侃而談,舉止灑脫、落落大方、非常自信,精神狀態也非常好,臉上洋溢着由衷的笑容。
中國政府所設立的留學生管理機構就設在哈佛城,李圭應邀前去拜訪。
官員告訴他,中國幼童以兩人爲一組,住宿在美國百姓家裏。
這樣不但可以收到主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很方便孩子跟美國人學習純正的美式口語。
半途學業廢
這批幼童留美,原來爲期爲15年,前期比較順利,按照計劃,從1872年到1875年四年中,清廷每年都派出一批30人,總共有120名9歲至15歲的幼童赴美留學。卻不料節外生枝,首批學子的學業在進行到第十年時,清朝政府一紙命令,將這些孩子全部召回國。
清廷保守派的理由如下:
一、留學生在美國受美國人影響,跳舞、玩耍、健身,玩物喪志,荒廢學業。
二、學會洋人的壞習慣,加入祕密反政府組織。
三、信仰洋教、數典忘祖。
四、個別人洋裝在身,還敢剪掉辮子。
五、接受洋人思想,心中沒有師道尊嚴。
這樣培訓出來的學生,回國後不僅不會愛國,不會對國家有益,反而會禍害國家,遺患無窮。
就這樣,滿懷希望出國留學的120名學子,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國病故的3人、中途輟學的學生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被清廷勒令''悽然回國'',殊爲可惜的是,只有第一批赴美的詹天佑和歐陽賡兩個人在回國前剛拿到了耶魯大學的畢業證。
在此之前,年齡最大的曾篤恭在耶魯大學攻讀兩年後被提前召回。
一名叫史錦鏞的孩子則因爲自行剪掉了辮子,被清朝的“幼童出洋肄業局”認爲犯了政治錯誤,而在1877年被召回。
同樣在耶魯大學上學的譚耀勳同學回國的理由更荒唐:私自加入基督教。
不過譚耀勳是個固執的孩子,不甘心就這樣荒廢了學業,他在遣返途中跳車逃走。可是這孩子命不太好,1883年畢業後,不幸病死異國他鄉,長眠在康涅狄格州的庫布魯克鎮。
歸國結碩果
94名回國留學生中,有33名成爲大專學生,兩人獲得學士學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後成爲著名工程師的詹天佑''。(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
該書還介紹說。第一批赴美的21名留學生回國後立即被上海電報局要走。他們在那裏工作很出色,很受歡迎。
第二、三批有23名由福建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留用。
其餘的50名學生們被分撥天津水師、機器、魚雷、電報、醫館等處。
因爲學生們在美國所學專業不同,學生黃開甲抱怨,這種完全不按個人志趣及在美所學的工作分配,嚴重傷害了學生們的心,他甚至質問:“這就難道就是清政府的‘進步政策’嗎?”,很多人開始質疑清政府的統治合法性,呼喚進行徹底改革。
但他們最終的成長沒有讓關心他們的人失望,他們之中,在日後的歲月中誕生了國務總理1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局長3人,鐵路官員5人,鐵路專家6人,公使2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9人,大學校長1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大部分人爲將來的民國政府所用。
詹天佑成爲橋樑工程師,指揮修建了京張鐵路。
梁敦宜成爲外交總長。
唐紹儀擔任民國總理。
蔡紹基就任北洋大學校長。
轟轟烈烈的大清赴美留學,雖然半途而廢,依舊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
要是這幾批學生按期完成學業,又該會是什麼結果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