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少會使用"敏感"一詞來形容人,因爲"敏感"一詞經常性的會被他人看成是貶義的代名詞,所以我們往往在稱一個孩子爲"高敏感孩子"時,就常常具有貶義色彩。

還記得十一黃金週的時候,我們跟着一個旅遊團去了一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隨行的人員除了大人還有三個孩子。到了風景區門口後,導遊告訴我們,上面的路程需要我們自己爬上去纔行,我們也只好自己徒步而行,慢慢悠悠的向着山頂爬去。

連續爬了兩個小時,三個孩子中,有一個孩子實在堅持不下來了,就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說他不想再爬了,任由他的父母如何進行勸說,他都依然不爲所動,不肯繼續再走了。最後,他爸爸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硬拉着他往上走。可沒想到的是,孩子竟然直接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

旁邊的遊客見此現狀都在說:"這孩子也太敏感了吧,走不動了,就坐在地上大哭,表現得真是脆弱。"

其實,不少人在面對"高敏感"的孩子時,都會給這類孩子打上"脆弱","懦弱"的標籤,但也有人對此持以不同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伊萊恩博士就在他的《發覺敏感孩子的力量》一書中,對"高敏感"的人羣做出了定義:高敏感的人羣是那些生來就對於環境中細節捕捉敏感的人,他們對於每一種變化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並且做出比常人更加劇烈的反應。

可見,"高敏感孩子"並不一定就是負面的代稱,他們也是具有一定特點的。"高敏感孩子"常常表現出的3種特點

1. 對細節的關注度會比較高

"高敏感孩子"對細節的關注度通常要比普通孩子高很多,他們常常會注意到其他人容易忽略掉的東西。

(1) 在與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他們會具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可以輕鬆的關注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從而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2) 當天冷的時候,他們也會優先的感知到溫度發生了變化,開始了及時性的更換和加厚衣物。

正是因爲他們比普通孩子要敏感,所以觀察到的細節也會比其他孩子要多得多,對別人的情緒以及外界的環境變化都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2. 情緒起伏大

"高敏感孩子"通常的情緒起伏會比較大,他們情緒會忽高忽低,不經意間就會讓人感受到明顯的情緒波動,常常讓人們誤以爲是不聽話,很脆弱。

就如同上文中所舉得那名孩子一樣,本來放假出去旅行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他就因爲爬不動山,被爸爸拉起來繼續爬時,他的內心就受不了了,感覺到非常的委屈,對於父親的舉動感到難以接受,就突然情緒產生轉折,立馬大哭了起來。

從這也可以看出,"高敏感孩子"在情緒穩定方面的把控力度會非常的差,對方的語氣或者行爲稍稍的重了一些,他們就會非常的難以接受。

3. 看待問題的角度上,會非常新穎獨特

"高敏感孩子"在看待問題的角度方面,也往往新穎獨特。

我的同事有一個6歲的孩子小玉,就屬於"高敏感孩子"的類型。有一天晚上,同事在給小玉講故事的時候,就講了非常有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小玉她聽的非常的認真。講完之後,我同事就問她:"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有沒有什麼樣的啓示?"一般孩子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後的啓示通常是:"這個孩子真的非常的聰明,懂得用砸缸的方法去救人。"而小玉卻不同,她是這樣回答的:"那個孩子是如何掉進大缸裏的,這多危險,他的爸爸媽媽爲什麼不提前告訴他呢?"

從這也能看出,"高敏感孩子"會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嘗試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他們提出的看法常常會令我們感到耳目一新,也更加具有想象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羅賓斯曾經說過:"想象力能帶領我們超越以往範圍的把握和視野。"而"高敏感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經常會越過範圍去思考。"高敏感孩子"通常會具備哪些優良的品質?

1. "高敏感孩子"通常會更加的體貼

"高敏感孩子"因爲對細節的關注度會比其他孩子要高,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會比較容易的去發現對方情緒的變化。因此,也就更能夠去照顧對方的情緒。

(1) 他們會在對方傷心難過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情感開導。

(2) 會在對方感到寒冷的時候,及時性的噓寒問暖。

正是因爲他們比較容易照顧他人的情緒,體貼他人,所以他們在與人交往中,會更受歡迎。

2. "高敏感孩子"通常會擁有很強的"同理心"

"同理心"通常被稱爲"心理換位",指的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認知性的覺知、把握和理解。

"高敏感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就會習慣性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日本著名的臨終關懷醫生森津純子,將這種高於一般人的同理心比作"音叉"。任何人都有與別人情緒產生共鳴的"音叉",區別在於個體的音叉的大小、功能和數量的不同。

(1) "媽媽每天都會很辛苦的大清早起來叫我,這要多累呀!"

(2) "看見媽媽那麼生氣,生氣多傷身體的,我以後再也不會惹媽媽生氣了。"

他們往往在家裏面會非常的懂事,懂得去爲父母考慮,不會輕易地去惹家長生氣,有時還會爲家長去分擔一些任務。

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讓其發揮出"高天賦"

1. 要首先學會接受"高敏感孩子"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只有在解讀、正視、接受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進行情緒共享,進而幫助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管理情緒,最終實現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目標。

所以接受和認可"高敏感孩子"纔是讓其發揮出"高天賦"的關鍵。我們接受了才能夠不阻撓和干預他們的行爲,能夠給予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去展現他們的"高天賦"。

(1) 當孩子因爲敏感而出現傷心難過的情況時,我們可以給予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2) 在他們生氣的時候,進行耐心的勸導。

這樣,就能夠給孩子提供"安全感",讓孩子更好的在這一空間中,逐漸的去發揮自己的優勢。

2.家長需引導孩子將"高敏感"轉變成"高天賦"曾經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和範德堡大學發起過一個名爲"數學能力超羣兒童研究"的研究小組,這個小組以三位美國頂尖教育科學家爲核心,從1971年起,便開始追蹤全美5000名最聰明的兒童的成長軌跡,尤其是那些在數理邏輯上Top 1%、0.1%甚至是0.01%的孩子。

最後他們通過相應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再聰明的孩子,他們也需要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幫助,才能讓其潛能充分發揮。

而"高敏感孩子"同時也非常需要家長的引導,才能夠讓孩子將"高敏感"轉化爲"高天賦"。

(1) 如果孩子對味覺敏感,我們可以慢慢地開始鍛鍊孩子做菜。

(2) 如果孩子對視覺敏感,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畫畫的能力。

通過這樣的培育,就能讓孩子更好的發揮出"高天賦"了。

我們要想讓"高敏感孩子"不顯得那麼的脆弱,培養方式是需引起相應重視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