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有時候因爲手頭有事情要做,面對孩子的訴說以及分享,父母會說:"好啦,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總是流於表面地傾聽孩子,孩子會逐漸失去分享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串門,朋友正在收拾一些東西,準備明天帶孩子去外婆家。孩子在一旁就很興奮,一直問外婆家的狗狗怎麼樣了,上次去的時候有個孩子跟他玩的很好之類的話。但是朋友因爲要收拾東西,就沒有怎麼在意孩子的話。孩子正問到關鍵處時,朋友直接對孩子說:"你別問了,明天過去了就知道了。我還要收拾東西呢,先去玩別的。"孩子還是在一旁繼續問,後來感覺到媽媽有些不耐煩了,孩子就跑開了,自己到房間裏去了。
後來準備一起喫飯的時候,孩子仍然很沉默,朋友讓他多喫一點,他就簡單點了點頭,就默默喫飯了。剛剛活潑的小男孩,現在變成了安靜的小孩子。
作爲旁觀者,我覺得朋友對於孩子的提問以及訴說沒有做到很好的傾聽。其實孩子只是知道明天要去外婆家感到興奮,想要與媽媽分享並且想要知道一些情況,但是媽媽並沒有對自己的提問進行回應,所以孩子明顯感到失落了,纔會在喫飯的時候沉默不語。
作爲家長,對於孩子的提問與訴說,要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才能夠培養孩子更好的性格以及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但是,關於"傾聽",很多家長仍然存在很多誤區。
1、流於表面的傾聽
有的父母是這樣的,當孩子在一旁對父母說出自己的一些經歷或感想的時候,父母只顧忙着自己的事情,對於孩子的疑惑只會表示"我也不是很清楚。你認爲應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知道怎麼做,大概也不會向父母訴說和提問了。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訴說,父母會認爲這都是一些小事,所以沒有用心在聽孩子講話,只是隨便附和幾句,讓孩子做到自己在聽就好了。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是否用心在聽自己講話,孩子心裏都非常清楚的。如果父母總是流於表面地傾聽孩子,孩子會逐漸失去分享欲。
2、表現出不耐煩的神情
父母有時候因爲手頭有事情要做,面對孩子的訴說以及分享,父母會說:"好啦,我知道了。我現在很忙,你不要說了,我沒時間聽的。"
父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找人說話,卻被對方說沒時間,讓自己不要說了,父母會怎麼想呢?
父母的每一個不耐煩的神情,孩子都會記住的。如果每次訴說的時候,父母都不願意傾聽自己,並且覺得自己很煩,那孩子何必自討沒趣呢?時間長了,孩子有事也會憋在心裏,不願意說出來的。
3、打斷孩子的話,轉移孩子注意力
父母不會傾聽還有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感到委屈的時候跟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想着平復孩子的心情,會很快打斷孩子的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不小心磕着了,於是哭着找媽媽,但是話還沒說完,媽媽就說:"好啦好啦,不疼不疼。我們看外面有什麼好玩的呀!"
孩子在意的事情還沒解決,父母就將別的事情拉進來,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父母不在意自己,不關心自己。因此這樣的傾聽方式也是錯誤的,對於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1、"反思式傾聽"
"反思式傾聽"又叫"主動傾聽",反思式傾聽是指傾聽者通過複述和確認他人關心的事或者感受,向說話者反饋聽者聽到的內容,以確保交流準確性的一種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傾訴、分享或者提問保持主動傾聽的狀態,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感受孩子的心情,再以孩子的角度來和孩子交流,達到讓孩子寬慰的效果。
2、"反思式傾聽"能夠帶來怎樣的效果
(1)確保孩子的壞心情能夠得到釋放。孩子向父母訴說,父母及時回應並且幫助孩子得出結論,引導孩子去解決自己擔心或在意的事情,孩子的壞心情也會得到釋放,從而不會將不好的情緒積壓在心中,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2)發現孩子的問題的背後真相。孩子有時候在外面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於是想要回家跟父母訴說。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孩子的聲音,並且積極與孩子互動,孩子會願意說得更多,父母也會知道孩子更多關於壞情緒的信息,更好地幫助孩子紓解。
並且,"反思式傾聽"能夠深入瞭解孩子的問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事實的真相,避免很多問題的發生。
(3)發自內心關心孩子,促進親子關係。父母真誠的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得到了尊重,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因此,孩子會更加願意與父母訴說、分享,這也能夠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1、準備好對孩子的傾聽
準備好對孩子的傾聽,表現在對孩子的傾聽有一個儀式感,讓孩子能夠明白父母正在傾聽。
孩子在訴說的時候,父母要表現出讓孩子信任的樣子,引導孩子來說出自己的問題、受到的委屈以及開心的事情。父母要做好傾聽前的準備。比如,孩子如果有疑惑想要問媽媽,那媽媽這時候就應該放下手頭的工作,看着孩子的眼睛,說:"來,媽媽在呢,你說,我看看是什麼問題,我能不能夠幫到你呢?"接着耐心地聽孩子說什麼,觀察孩子說話時的語氣、情緒等。
做好傾聽前的準備,會給孩子心裏一個安慰,知道父母會尊重自己,考慮自己,於是會讓孩子說出更多的信息。
2、讓孩子流暢表達,不要打斷孩子的話
當孩子想要向父母傾訴或者分享開心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最正確的做法,就是讓孩子流暢地說完自己的話,不要去打斷孩子。讓孩子流暢表達可以讓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更有條理地表達。
很多孩子在跟父母傾訴的時候一般都是有備而來的,如果父母總是打斷孩子的話,孩子可能會因此因此忘記了原來的思路,造成表達不清晰。
給予孩子更大的表達空間,並且在孩子表達的縫隙,給予孩子一些提示以及引導性的話語,讓孩子流暢表達完自己的問題。當孩子因爲激動或者對事物缺乏認知而表達不清晰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去替孩子說話,而是應該注重引導,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3、積極與孩子互動
父母作爲傾聽的一方,除了要傾聽,還有有互動。這裏的互動不僅指的是語言的互動,還有一些肢體動作、眼神等的動作。
比如,當孩子表達委屈的時候,家長可以擁與抱一下孩子,摸摸孩子的頭,對着孩子說:"沒事的,媽媽在呢。"這些動作和話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心安。當孩子表達開心的心情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歡笑,一起搖手錶示開心。
通過與孩子的互動,讓孩子感知父母的溫暖與關懷,擁有對父母的依賴,孩子才願意與父母分享更多。
4、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
有的孩子因爲缺乏父母的關懷,所以性格比較孤僻,也很少說話,很少會主動傾訴或分享。所以,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很重要,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纔會主動靠近父母。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