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建立後,不斷南征北戰,統一東亞大陸各大勢力,最終疆域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到了清朝晚期,由於政治腐敗、西方入侵,領土面積減少了150多萬平方公里,許多地區成爲了帝國主義的租界、勢力範圍,但是清朝還是將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主權交給了民國,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這裏的清朝是廣義的清朝,包括清朝的前身——後金和女真國。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早在兩宋時期,就曾經建立過強大的金朝。明朝時期,女真族分爲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東女真)三部分。

明朝前期,東北地區成爲明朝勢力範圍,明成祖一度設置奴兒干都司管理黑龍江流域,明朝也冊封了一些衛所。但是宣德之後,明朝的勢力就退出了黑龍江流域,女真族也開始轉而和明朝爲敵。明英宗時期,女真族不斷侵犯遼東;成化年間,明朝不斷加強了對女真族的進攻,取得了許多勝利;嘉靖時期,由於國力衰落,不得不在遼東修建“遼東邊牆”來抵禦女真族的侵犯。由於女真族遲遲沒有統一,使得明朝前期對女真族的戰爭基本都是勝利的。
明朝後期局勢
1583年,努爾哈赤以“兵不滿百,甲僅十三”起兵,開始了統一建州女真的偉業。到1588年已經消滅了蘇克蘇滸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哲陳部,宣告了建州女真的正式統一,同時初步建立了“女真國”,當時女真國只有15000人口。

隨後,努爾哈赤又開始了統一海西女真的進程,到1613年滅達、烏拉、輝發等部,並在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在統一葉赫部的時候,遭遇到了明朝的干預,兩國於是在1619年爆發了薩爾滸之戰,明朝10萬大軍全軍覆沒。從此,女真族對明朝的戰爭從防禦轉爲進攻。此後,努爾哈赤不斷進攻明朝,明朝勢力被迫退出了遼東,努爾哈赤於1625年遷都瀋陽。
1616年的後金版圖
皇太極時期(1626—1643),是清朝疆域面積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張時期。

他兩次東征朝鮮,使得朝鮮成爲了清朝的附屬國,許多西方地圖都把朝鮮劃入了清朝版圖;三次西征蒙古林丹汗,將漠南蒙古(內蒙古)納入了清朝版圖;四次北征東海女真,將黑龍江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此時俄羅斯的侵略勢力也進入了黑龍江,皇太極征服東海女真,使得俄羅斯侵略被阻。對明朝方面,皇太極不斷進攻遼西地區,使得明朝勢力徹底退出了東北,以山海關爲界。皇太極在1636年正式將女真族改爲滿洲,將國號改爲“清”。
實際上,在皇太極也是蒙古大汗,漠西、喀爾喀各部都表示臣服於清朝,另外西藏的宗教首領也表示臣服,因此譚其驤把準噶爾、喀爾喀蒙古(外蒙古)、西藏青海都劃入清朝早期版圖。

但是我一概堅持名義上的冊封不算領土,明清用同一個標準看待,因此這些地區不算爲疆域。
皇太極時期的清朝版圖
1644年,明朝被農民起義推翻。隨後在內地出現了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南明、鄭氏等割據政權、此時,皇太極已經去世,順治繼位,實權掌握在多爾袞手中。多爾袞趁機入關,在1644年擊敗了李自成,定都北京,宣告“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之後,清朝先後滅了大順、大西兩個農民政權,弘光、隆武、邵武、永曆等南明政權,最終在1664年統一了內地。

此時的清朝,面積已經達到了600多萬平方公里,達到了明朝的巔峯面積。
在內地接近統一的時候,鄭成功感到無法在大陸立足,於是在1661年率領軍隊登陸臺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建立了鄭氏政權。因此他奪回了鄭芝龍經營的臺灣,所以叫做“收復臺灣”。
清朝統一內地的過程
康熙時期(1662—1722年),清朝的疆域繼續迅速擴大。康熙親政後,在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亂”,使得大陸的局勢更加穩定。在1683年消滅臺灣鄭氏政權,在臺灣設置臺灣府和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標誌着臺灣正式納入中國中原王朝的版圖。

在清朝入關時候,俄羅斯趁機入侵黑龍江,康熙統一臺灣後,於1685年和1688年擊敗了俄羅斯,最終在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雙方以外興安嶺作爲邊界。在簽訂條約中,康熙使用的國名是“中國”,這是“中國”一詞首次運用在國際條約中,是中國第一次成爲了正式的國名。
康熙初期的東亞格局
在中俄談判時期,西北的準噶爾汗國不斷東擴,佔據了整個喀爾喀蒙古地區,一直打到了烏蘭布通。隨後,康熙三徵噶爾丹,三次都取得了勝利。同時,準噶爾後方的策妄阿拉布坦獨立,噶爾丹內外交困,被迫服毒自殺。

此後,喀爾喀蒙古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1717年,策妄派6000軍隊進入青藏高原,滅和碩特汗國。1720年,康熙的三路大軍將準噶爾的軍隊趕出了青藏高原,清朝在青藏駐軍,標誌着西藏和青海納入了清朝版圖。從此,清朝的疆域面積突破了1000萬平方公里。
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
康熙去世後,雍正鞏固了康熙打下的江山。在北方,和俄羅斯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確立了清朝對外蒙古的主權;在青藏高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了西寧辦事大臣和駐藏大臣,這是中國中原王朝首次在青藏高原設置行政機構;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了“改土歸流”;對準噶爾方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以杭愛山爲界。

康熙後期和雍正時代的清朝
乾隆皇帝時期,準噶爾汗國走向了衰落,其俄羅斯正準確滅準噶爾。可是乾隆皇帝搶先一步,在1755年,消滅了準噶爾汗國,佔據了西域地區。這是唐朝以後,中國中央王朝首次佔據此地。之後,乾隆又平定了阿睦爾撒納、大小和卓的叛亂,並將西域改名“新疆”,並且設置伊犁將軍在此進行管轄,從此清朝的面積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里,這個數據一直維持到了1858年,大約100年,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現象。
1756—1858年的清朝版圖
此後,清朝的版圖出現大規模的變遷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

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佔據了香港島,這是近代領土流失的開端。1858年,清朝陷入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羅斯趁火打劫,逼迫清朝簽訂了《璦琿條約》,佔據了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又逼迫清朝簽訂了《北京條約》佔據烏蘇里江4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西北40多萬平方公里,此後俄羅斯還不斷侵蝕西北地區。俄羅斯已經佔領了清朝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清朝晚期也在努力維護龐大帝國疆域。如進行了洋務運動,建立了三支海軍;左宗棠在1876年擊敗了阿古伯的入侵,收復了新疆,清朝設置了新疆省。

1884年,設置了臺灣省;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斷移民東北,使得東北的人口迅速增長,最終到清朝末期設置了東北三省。雖然,清朝許多地方都成爲了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但是這些地方的主權依然屬於中國。清朝後期,美國推行了“門戶開放”政策,也就是要求各國必須保證中國的領土主權,不允許瓜分中國的版圖。這項措施雖然爲美國服務,但是卻保障了中國對蒙古、新疆、西藏、東北等地的合法主權。
清朝晚期局勢
1895年,臺灣島被迫割讓給日本,這是清朝晚期最大的領土喪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本企圖讓東北獨立、英國企圖讓西藏獨立、俄羅斯企圖讓蒙古獨立。此後,孫中山和袁世凱進行了“南北議和”,針對帝國主義的企圖,於是達成了“五族共和”的共同意見。1912年,中華民國宣佈成立,孫中山宣佈“五族共和”,1912年2月,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清朝頒佈《清帝退位書》,宣佈“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爲一大中華民國”,這也就標誌着清朝晚期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主權全部轉讓給了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版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