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作爲杭州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西湖龍井”在10年前就已註冊成爲國家地理標誌商標,用以證明農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定品質。記者在淘寶網中以“西湖龍井”爲關鍵詞搜索看到,頁面顯示的前10件商品中,有半數明確宣稱爲地理標誌產品,並配有紅色的專用標誌。

商家個個自稱賣的是西湖龍井,價格和品質卻千差萬別。近期春茶上市,許多市民都想一品正宗西湖龍井茶香,但在電商網站搜索時卻發現,商品魚龍混雜難以辨別。

西湖龍井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購買不熟悉的地方特色農產品應該如何選擇?據瞭解,包括龍井茶在內的衆多特色農產品都已被國家知識產權部門認定爲地理標誌產品,市民選購時可首先認準官方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已累計批准地理標誌產品2385個,覈准專用標誌使用企業8484家。不過,從市場現狀看,地理標誌保護並未解決特色農產品的品牌亂象問題。

地理標誌爲品質“背書”

“鑑別西湖龍井有這四大招數,一摸二看三嗅四嘗。”隔着手機屏幕,李豫正跟主播學習挑選西湖龍井的訣竅,但聽了半天仍是一頭霧水。再詢問身邊朋友,有的說要看外形,有的說是聞香氣,有的直接說看價格,每斤1500元以下統統不靠譜。

西湖龍井到底怎麼選?打開電商網站,名目繁多的商品讓李豫眼花繚亂。其實,作爲杭州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西湖龍井”在10年前就已註冊成爲國家地理標誌商標,用以證明農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定品質。記者在淘寶網中以“西湖龍井”爲關鍵詞搜索看到,頁面顯示的前10件商品中,有半數明確宣稱爲地理標誌產品,並配有紅色的專用標誌。

通俗地說,地理標誌是產品產地來源的重要標誌。“申請爲地理標誌有一個嚴格的審覈過程,一般除了對產地範圍有明確限定外,還對商品的採摘、選揀、加工等方面都有詳細規定,符合這些規定的才能使用證明商標。”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介紹。對消費者而言,在購買特色農產品時,可在國家知識產權局下屬的中國地理標誌網先行查詢該產品是否爲地理標誌產品。

特色農產品聲譽亟待保護

除了西湖龍井,獲得覈准的地理標誌產品還有數千種。以北京爲例,有知名的昌平草莓、平谷大桃、大興西瓜、燕山板栗、京白梨等。放眼全國,有黑龍江的五常大米、重慶的奉節臍橙、山西的沁州黃小米、新疆的阿克蘇蘋果等等,都是具有當地特色、又有一定品質要求的優質產品。

“地理標誌不只是一個名稱或符號,一項地理標誌的聲譽其實是特定地區生產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知識產權保護專業人士表示,地理標誌首先是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某地特色的農耕文明和飲食文化價值。相應地,也會有效提升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地位,提高產品附加值,保障產品高質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不過,地理標誌保護並不能解決消費者的選擇困惑。因爲買到了沒有地理標誌的西湖龍井,也不一定是假冒僞劣商品。北京市北斗鼎銘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律師祝偉表示,如果該產品確實出產於規定的地域範圍,即使沒有獲得許可使用地理標誌名稱,也屬於正當使用,不涉及侵權。

正因爲如此,市場上仍有一些不法經營者“搭便車”,售賣不符合產地要求和品質要求的地理標誌產品。以西湖龍井爲例,有的商家雖然在宣傳中號稱是西湖龍井,但消費者收貨後發現,茶葉罐上只標示爲“龍井茶”,同時未寫明具體產地,涉嫌構成侵權。

警惕地理標誌權利被濫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由誰申請?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機構或人民政府認定的協會和企業提出,並徵求相關部門意見。例如五常市大米協會、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舟山市水產流通與加工行業協會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理標誌成爲某一家企業的“搖錢樹”,獲得不當競爭優勢,從而損害更大範圍內農戶的利益。

然而,多位行業人士反映,由於地理標誌帶來巨大經濟利益,仍有個別權利人把地理標誌做成了一門發財的生意,通過收取會費、出賣專用防僞標誌的方式獲取不正當利益,損害地理標誌的聲譽。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發佈《地理標誌保護中的通用名稱判定指南》徵求意見稿,進一步釐清相關概念,實現地理標誌所在區域與其他地區公共利益之間更好的平衡。“地理標誌退出機制也很有必要,因爲當地理標誌已經變成通用名稱時,再予以過度保護反而是對其他同業經營者的侵害。”方超強介紹,以哈密瓜爲例,事實上現在已經變成了某一類瓜的通用名稱,不必再強制與產地掛鉤。

“中國茶除了產地、品種區別,很少有全國知名的茶葉品牌,更沒有清晰的價格體系。”一位茶商表示,從整個產業鏈來說,今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走向品牌化發展,讓知名品牌成爲茶葉的品質保證。

地理標誌保護難解品牌亂象)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陳雪檸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