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衆所周知,由於第三帝國倒臺前,納粹頭目們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表現令希特勒非常惱怒,他最終將海軍統帥卡爾·鄧尼茨元帥定爲元首接班人。希特勒希望有人繼續領導德國進行戰爭,他不可能完成了,鄧尼茨卻可以繼續下去。

1945年4月30日晚6點,鄧尼茨回到普倫的駐地,副官拿給他一封用海軍絕密電碼拍來的電報,這封從帝國總理府發來的電報的內容是:“鄧尼茨海軍元帥:領袖任命您,海軍元帥先生,爲他的繼承人,以代替前帝國元帥戈林。書面的委任狀現在在途中,您必須立即採取適應當前形勢需要的一切措施。”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德國總理府地下室的避彈室開槍自殺,在死前一天,他留下了一份政治遺囑。在這份遺囑裏,他選擇了海軍司令鄧尼茨爲繼承人,任命其爲德意志帝國總統和國防軍最高統帥。爲什麼希特勒拋棄了戈林和希姆萊等親信而選擇鄧尼茨?
卡爾·鄧尼茨(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出生於德國柏林近郊小鎮格林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傑出的海軍將領,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德國總統、國防軍最高統帥、海軍元帥。
在一戰中,他擔任潛艇艇長,1918年10月被英軍俘虜。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國,並再次加入德國海軍。回國後,鄧尼茨傾心研究潛艇戰術,研究潛艇,訓練潛艇人員,復甦德國潛艇力量。
二戰開始後,鄧尼茨成爲德國潛艇部隊指揮官。他發明了“狼羣戰術”。運用這一戰術,讓盟軍損失了2491艘艦船。1943年1月,鄧尼茨擔任海軍總司令,同年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質納粹黨章,因此他認爲自己是納粹榮譽黨員。1945年4月20日,鄧尼茨被任命爲德國北方部隊和民防司令。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在死前留下了一份政治遺囑。在遺囑裏,任命鄧尼茨爲德意志帝國總統和國防軍最高統帥。
縱觀當時樹倒猢猻散的第三帝國,除了鄧尼茨,希特勒再也挑不出別的繼承者了。
戈林和希姆萊與盟軍私下接觸,在希特勒看來是嚴重的背叛。宣傳部長戈培爾和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都是文人,沒有統率軍隊的能力。陸軍將領們一向和希特勒不和,又不執行希特勒的“焦土政策”......
反觀鄧尼茨,有威望、有能力、沒有參與此前的政治鬥爭,最重要的一點是忠心!
希特勒說鄧尼茨完成了他沒完成的任務有三種可能:
希特勒想征服英國卻失敗了,沒有讓英國人屈服,而鄧尼茨的海軍卻成爲英國海軍艦艇的噩夢,鄧尼茨成爲丘吉爾畏懼的“羣狼之首”;希特勒希望有人繼續領導德國進行戰爭,他不可能完成了,鄧尼茨卻可以繼續下去;最後一種就是,希特勒不能向同盟國投降,投降的工作就由鄧尼茨來完成。
衆所周知,由於第三帝國倒臺前,納粹頭目們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表現令希特勒非常惱怒,他最終將海軍統帥卡爾·鄧尼茨元帥定爲元首接班人。鄧尼茨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甚至都沒多少政治經驗,不過他對元首和納粹政權是絕對忠誠的,因此,德國投降後他仍宣佈就任德國元首。德國投降大約一週後,鄧尼茨坐着一輛納粹政府的轎車,從德國總參謀部出發,前往參加內閣會議。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極大削弱了歐洲諸強的實力,英法等老牌霸主的統治力不再,加上德國的倒臺,歐洲大陸出現勢力真空,局勢可謂是一團糟。而同盟國顯然也喫了一戰的虧,知道德國是怎樣的一個民族,用殘酷壓制的方式鬧不好會再逼出一個納粹。因此,同盟國特意保留了鄧尼茨政府作爲一個傀儡,希望藉此鎮住驕傲的德國人。
然而,作爲納粹戰犯,他還是接受了審判。
1946年10月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鄧尼茨受到了審判,他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直到1956年10月1日才被釋放,之後他退休到西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一座村子定居,他在之後創作了兩部作品。
他的回憶錄《10年和20天》,該書於1958年在德國出版,隔年又有英文翻譯版上市。“10年”指的是鄧尼茨作爲潛艇指揮官,“20天”則是他作爲總統的日子。書中,鄧尼茨將納粹政權解釋爲是時代的產物,並且爭辯說他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不能在道義上負起納粹政權的大部分罪行,他也批評專制制度是政府的根本缺陷,並指責專制制度是納粹許多錯誤的根源。
鄧尼茨的第二本書,《我風雲變幻的一生》,比較少人知道,內容敘述他1934年前的事,這本書是首次出版於1968年,在1998年出版新的版本,標題改作《我作爲軍人的一生》。與阿爾伯特·斯佩爾不同,鄧尼茨完全不後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做的一切,因爲他認爲“沒有人會尊敬放棄對國家的信念與責任者,無論是大或小的背叛。”
鄧尼茨在批評希姆萊的和平談判時寫道:“通敵者應是備受鄙視的小人,任何國家的人、甚至是他的敵人都所不齒。每個國家都應該一致的譴責這種背叛行爲,無論是用何種方式,它都是破壞國家的基礎。”
鄧尼茨的餘生在奧姆勒恩平淡的度過,直到1980年12月24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
(完)
公衆號作者“王銘葦”,軍史專家、書評人、媒體人,前新華社記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