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摔跤古称角抵或角力,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运动形式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黄帝与蚩尤之战。唐代的相扑运动与秦汉时期混杂于百戏的角抵有所不同,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体育运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同样悠久的东方文化,并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国家辐射,对它们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例如行为举止、饮食、文学等等,也许有些人身处其中浑然不知,其实它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摔跤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的影响而形成众多流派而中国式摔跤就是其中重要一支。

一、从“战场”到“戏场”——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摔跤

1.用于提升士兵体魄与士气的摔跤

中国式摔跤古称角抵或角力,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运动形式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黄帝与蚩尤之战。梁任肪《述异记》中云:“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带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见在周朝时期摔跤就已经被列为训练士兵,提高搏杀技能的主要课目之一。

先秦时期骑兵并不是各国军队的主力,而是车兵,而将角力与御车放在同等地位,这可以证明军队对通过角力增强军士战斗力的能力是认可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势较为复杂,诸侯纷争不断,战争日益频繁,对于士兵素质与战力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军事训练科目的“角力”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

2.“张飞绣花”——披上娱乐大众的大衣

秦汉时期,由于铁制兵器的大量使用,战争对于摔跤的需求锐减。当秦统一天下后,由于担心六国旧部起兵反秦,于是禁止民间私自习武。自此角力逐渐变成了一种娱乐表演活动,从而有了角抵之名。据《古今图书集成·军礼部》称:“秦并天下,罢讲武之礼,为角抵。”汉代角抵之戏盛行,尤其是在宫廷中,角抵更是一种经常性的表演活动。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爱好角抵之戏,他不但自己在宫廷中观看角抵戏,而且还邀请周围的民众一同观看:“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当然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汉代所谓的角抵之戏,其内容除了角抵,有时也包括一些百戏项目,只是因为角抵在其中据有为较突出的位置,故统称为角抵之戏。

二、唐宋的繁荣与元代后的波折

1.在大唐帝国繁荣中的成长

相扑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是风靡日本的一项体育运动,两位体型硕大的运动员在限定的场地内以使对方无力反抗为目的进行搏斗,其实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晋书》云:“相扑,下技也。”而相扑这个名字到了唐代已极为流行。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情形,可见唐代久已有之。

唐代的相扑运动与秦汉时期混杂于百戏的角抵有所不同,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体育运动。当时的统治者也极为喜欢这项运动,为此在宫中特别设立了“相扑棚”,出现了一批摔跤名手。而“相扑”这个名字这是此时传到了日本,日本体育百科全书中“日本的相扑起源于唐代的中国”可以作为佐证。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唐代已经有了相扑这个独立项目,但角抵并没有从此消失。《大唐创业起居住》中记载了唐玄宗“每赐宴设大阵山车、旱船、走索、飞剑、角抵诸戏。”说明角抵依旧风靡于世。

在唐朝之后,中国式摔跤发展的越来越快,这个时候的摔跤表演最大的功能依然是娱乐性,但不同的是送个时期的人们除了通过摔跤表演达到娱乐的目的,而且还非常希望能够自身参加到摔跤过程中来,同时由于瓦舍的发明更是中国式摔跤能够腾飞的一双翅膀,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阀的舞台。

2.与军民的完全融合

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繁荣,瓦舍也逐渐成熟,相扑的普及程度甚至比唐代还要高,相扑比赛也不再是小团体之间的角逐,而是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型赛事。宋朝的宫廷相扑队称为“内等子”,共有三十六名队员,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十名,中等十名,下等十六名。另外,还有七十名预备队员。这些相扑队员除了专门在各种场合进行相扑表演,平时担任皇帝的侍卫。而且,每过三年,内等子们就要举行一次大的考核,淘汰掉不合格的队员,然后从预备队中补充新队员。

《梦梁录》中记载: “若论护国寺南高台峰露台争交,须挥诸道州郡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表明了相扑比赛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赛事。在国都汴京还出现了一种名为“相扑社”的民间组织,专门从事相扑表演。此外,北宋还产生了“小儿相扑” 、“乔相扑”等相扑形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相扑社中,还出现了女子相扑队员,她们是专门参加“女子撕扑”这项比赛的。南宋临安还出现了赛关锁、嚣三娘、黑四姐等一批有名号的女相扑手,这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古代,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3.在唐宋盛世后的起起伏伏

从元朝开始,摔跤走向了下坡路,元代统治者明令禁止民间相扑,以防止汉人造反。明朝虽然没有禁止这项运动,但由于元朝一直打压的影响,相扑并没能像唐宋时期那样普及。到了清朝,由于朝廷对于摔跤运动的提倡,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清康熙八年,康熙选年少有力者习扑击之戏,在南书房擒杀权臣鳌拜,由此创立善扑营制度,进行专业化的摔跤训练。

三、中华摔跤精神——经过千年沉淀的文化瑰宝

摔跤最早是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祭祀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摔跤作为这项活动的一部分,也被寄托了一部分的信仰,希望通过摔跤能够建立与神明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因此人们认为通过摔跤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他们得到升华,摔跤的作用慢慢的从为了与神沟通转变为让人变得身心愉悦。当摔跤发展时,将其他的一些活动也融合进来,使得摔跤祭祀的功能被大幅削弱,娱乐大众的一面逐渐发展壮大。随着摔跤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它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彻底切断,成为了独立的一项活动。

前文中提到,摔跤最早被重视的原因是其对抗性在军事中的作用。两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智力与技巧,用最为有效的方式将对方摔倒在地,所以避免不了出现流血的场面。即使发展成熟的规则限制了一些危险的动作,但这项运动还是处处体现着野蛮与暴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摔跤体现出的拼搏精神是刚健尚武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反应。摔跤对于对决双方的体格并没有限制,身材不占优势的一方则需要通过智慧与技巧才能有获得胜利的机会。光有智慧与技巧还不够,这还需要有毅力与迎而上精神。所以中国摔跤是最能直观表现人的拼搏精神的竞技活动之一。

四、小结

中国式摔跤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这其中有风光,有暗淡,但不可否认的是,摔跤中所蕴含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与激励着中华儿女。其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

中国式摔跤并非单一化的竞技,而是讲究均衡性,讲究体力与智力的结合,讲究一种人体平衡性和一种协调性,将武术“摔、拿”的功夫体现得淋漓尽致,融入了刚柔相济的中国哲学,讲究斗智斗勇,不尚蛮力,讲究以巧取胜,以技赢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中华民族追求平衡、顺其自然,追求技巧、重视体育的美感和均衡感,不偏不倚,强调整体性、中庸美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式摔跤》

《中国摔跤的文化特性研究》

《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与传承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