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一輩子受的教育,分別由70%的家庭教育、20%的學校教育、10%的社會教育組成,這也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遠勝於學校老師。但從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擁有自律品質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從小培養起來的。

一個人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來自家庭。

教育的真正源頭,從來都不是學校老師,而是父母。

曾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被問:“您在哪裏學到了最有用的東西呢?”

這位老學者回答:“在家中,我的父母那裏。”

提問者繼續追問:“父母讓您學到了什麼呢?”

他逐一列出: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喫飯前一定要洗手,做錯事情要道歉;

午飯後要安靜地休息,公衆場合不要吵鬧;

……

諾貝爾獎得主的這些收穫,很細微,但在人的一生中,卻起到沉甸甸的作用。

偉大女性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最深。”

教育的基礎是家庭,父母對於孩子人格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關鍵。

尤其是孩子的這3個方面,更離不開父母的教育。

孩子的自信勇敢

來自父母給的安全感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從小就不夠自信的孩子,內心都是什麼樣的?

有一個回答被數萬人點贊:

他們走路很慢,習慣低頭;說話聲音很小,不敢看人的臉;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出醜,害怕被人反問;

他們從來不會或者很少拒絕別人,排隊從來不敢站最前面;人多的時候儘量不說話,但在心裏一直都渴望成爲那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這段答案,戳中很多不自信孩子的內心。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

“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與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駕馭自己的行爲。”

心理學認爲,孩子的自信勇敢,主要取決於父母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上,父母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心理治療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那麼父母該如何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可以勇敢自信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多向孩子表達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告訴他,尊重並鼓勵孩子給自己的事情做決定,不要拿孩子與別家孩子作比較。

具體的教育方法,可以參考我們的往期文章《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成功,這6點方法讓他更自信》,點擊藍色文字,即可獲取讓孩子更自信的方法。

一個人的自信心依附於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家人對他的愛。

缺乏自信的孩子,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迎接生活挑戰。

羅曼·羅蘭說:“人能在一生之中取得成功,必定只有一個源頭,而這個源頭唯有自信。”

自信的孩子,註定能夠走得更遠,見得更多。

孩子的自信勇敢,也將成爲他們人生風雨路上最堅實的鎧甲。

孩子的獨立自主

需要父母敢於放手

文學家歌德曾說過,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依賴兄弟和好友,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還是要依賴自己。

每個孩子終將長大,離開父母,依賴自己生活,但在這之前,他們必須要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名高智商的兒童,進行過長達30年的跟蹤調查。

經調查研究發現,這1500名兒童中,有20%的人長大後沒有取得任何成就,而那些取得高成就的人,全都具備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等特質。

可見:孩子的獨立自主,不僅是他面對生活的能力,更是自信走向未來的底氣。

有一位女孩,和我傾訴過她的一段成長經歷。

學生時代的她,幾乎沒有單獨和朋友出去玩過。

晚上8點之前必須回家,不可以一個人坐出租車,不可以和不認識的人交談……

許多在家庭、學校之外的事情,爸媽不在身邊時都不可以做。

從小到大,她沒有進過廚房,沒有自己洗過衣服,在家裏她唯一被允許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看書。

在上大學之後,她終於離開家,離開父母了,她覺得自己終於自由,可以開心生活了,然而事實並不像她想的那樣。

她漸漸發現,自己的自理能力、行動能力等等,都遠落後於身邊的同學、室友。

不知道怎麼把電話卡裝進手機,她急到掉眼淚;

軍訓時不會自己洗衣服,晚上一個人偷偷在被子裏哭;

不知道怎麼到馬路對面坐公交,自己琢磨半天也不敢問路人;

她低着頭,小聲哭泣:“我一直以爲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她的這句話,真的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愛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對孩子愛得太滿,不敢放手,會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生長的意願,都渴望成爲一個真正的大人。

對孩子而言,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走向獨立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不刻意阻礙孩子的獨立,也不過早地強迫他去獨立,追隨孩子成長的腳步,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孩子的自律堅持

離不開父母的刻意培養

前段時間,一個女大學生寢室在微博上火了。

寢室一共5人,全部被錄取爲研究生,被網友稱爲“學霸寢室”。

其中有4人被保送,有2人被保送爲清華的直博。

據瞭解,她們每個人在大學期間獲得的獎狀就有十幾張,全宿舍加起來就有六七十張。

有記者採訪了其中一名女生,問她是如何做到的,女生說:“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爸媽就刻意培養我的自律性,我每天堅持做好該做的,那一切都會順其自然的到來。”

每天做好該做的,這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管理,這也是真正的自律。

如果仔細推敲,不難發現,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往往都具備極致的自律。

蘋果CEO庫克,每天凌晨3點45分就會起牀,洗漱後就開始進入工作狀態,處理收到的每封郵件;一到早晨5點,他會立馬放下手頭工作,開始健身。

這個堅持了很多年的習慣,讓他工作高效、身體健康、生活豐富。

越自律的人,越容易收穫成功。

但從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擁有自律品質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從小培養起來的。

每次寫作業都需要媽媽在旁邊守着,不然寫着寫着就開始玩;

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拖拖拉拉,睡覺、喫飯、上學都得靠催;

放學回家,一打開電視就停不下來,到了飯點也捨不得離開;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不夠自律的表現。

如果希望孩子能自律,能堅持做好每件事情,就一定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如果孩子喜歡彈鋼琴,我們可以每天規定好彈琴的時間,每天到這個時間必須彈琴,或者每天必須彈多長時間。

父母要在過程中進行監督,並且要不斷鼓勵、激勵孩子,幫助孩子逐漸堅持下去,形成自律。

作家王小波曾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自律,恰恰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徑。

對孩子來說,未來的路很長,而自律才能讓他一路走到底,一路閃閃發光。

幫孩子養成自律堅持的習慣,是父母送給孩子的寶貴財富。

著名商人李嘉誠說過,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子女教育上的失敗。

一個人一輩子受的教育,分別由70%的家庭教育、20%的學校教育、10%的社會教育組成,這也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遠勝於學校老師。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到:“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深以爲然。

哲學家盧梭在書中所說的教育,也就是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只有擁有獨立完整人格的孩子,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孩子的獨立人格,最早形成於原生家庭之中,形成於父母的影響之下。

一個好老師會影響孩子三、四年,而好父母卻能正面影響孩子一生。

在孩子開學後,家長要和老師並肩作戰,讓70%的家庭教育,加上30%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給孩子百分百的成長養分,爲培養孩子能面向未來的能力而一起出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