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1月3日,首批194名南京知青,來到大沙河畔,與建設果園的先行者和其他農友,共同艱苦奮鬥,辛勤勞作,爲把沙荒建成綠色果園奉獻了青春。在黨和政府“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下,帶着改變大沙河的重任來到大沙河果園。

1975-1976年,南京、徐州和豐縣的300名知青帶着改變大沙河命運的重任和希望來到大沙河果園。他們把青春年華奉獻在大沙河,和大沙河人民同甘共苦,艱苦奮鬥,以勤勞的雙手和超人的毅力,向荒沙開戰。沒有宿舍,他們就搭草棚、睡地鋪;沒有水喫,就自己掘井打水;沒有伙房,就挖露天竈,他們幾年,十幾年如一日的艱苦創業,將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這裏,他們和大沙河兩岸的人民一起,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經過多年奮鬥,辛勤汗水結成了豐碩成果,昔日的荒灘已綠樹成蔭、花果飄香、生機盎然。回眸往事,感慨萬千;青春歷程,永志難忘歲月如歌。

雖然歷史給我們這代人留下了許多遺憾和無奈,雖然他們都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那片永遠也無法忘懷的土地,但是他們無怨無悔,難忘的歷程給他們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記憶,蹉跎的歲月磨練了他們的意志,使他們變得成熟和堅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