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上頭條#在俺豐縣歡口老家,喝喜酒不叫“喝喜酒”,叫喫大席。

記得小時候那是80年代,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親戚家辦喜事了,奶奶常說:“喫一頓大席飽三天”。

不管村裏誰家辦喜事,都會提前一天,在當院子裏或者門口的空地上佈置好位置。幾十張方桌依次排開,每桌配十個小凳或四條長凳。陰天或夏天的時候,上面拉上帆布,以防落雨和太陽的直射。農村喫大席,看上去雖然簡陋,卻是溫情滿滿。

新郎新娘結婚的當天,客人大致會在預定的時間內,一撥一撥的先後來到。客人們到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禮”。這也是一場既嚴肅又耍逗的過程。一般村上的有文化、威望高的人執筆登記,另一人收禮錢。

人到齊後,村裏的大老執會依次安排喫大席的人,一般是根據客人的多少進行規劃,一般是先安排十桌,這些人起桌後再安排下面的十桌。到臨該上席的時候,大老執就扯着嗓子大聲喊:“各位客們,抓緊時間坐席嘍……”。

於是,那些迫不及待的小孩子們就先跑到桌前去,拿着筷子“叮叮噹噹”地敲着空碗和酒瓶。大人們則不緊不慢的拉着家常。最初上的都是涼菜,象綠豆芽,豆腐皮、藕、,剝了皮泡的白嫩嫩的花生等等。然後就是幾個“碗”,就是熱菜,以葷菜爲主,整雞、整鴨、東坡肉、肘子......末了還有個羹湯。一般條件的人家都是六個碟子,八個碗,一個羹湯,對小孩子來說,一年有幾次大席喫,可比過年還解讒。

上菜人端着木托盤,每上一道菜,都會笑着拖着長音:“讓啦,讓啦,菜來拉,小心灑到身上”。坐桌子外圈的客人便側身,讓出空間,以便上菜撤菜。

過去,喫完大席後,客人們會主動離桌,由事先安排好的人折菜,統一倒進一個乾淨的水缸裏,然後在第二天,新郎官的家人,會依次給鄰居送過去,那些“大雜燴”,再放進鍋裏熱一下,別提有多好喫了。現在這兩年,事主嫌麻煩,乾脆讓客人們飯後剩餘的菜,直接“打包”帶走。

如今,再也沒有人爲喫一頓大席而渴盼很久的事了。但當看到上面實拍的喫大席的場面,就一下子把我帶回到小時候喫大席的那些歲月,幸福着,也暖暖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