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上头条#在俺丰县欢口老家,喝喜酒不叫“喝喜酒”,叫吃大席。

记得小时候那是80年代,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亲戚家办喜事了,奶奶常说:“吃一顿大席饱三天”。

不管村里谁家办喜事,都会提前一天,在当院子里或者门口的空地上布置好位置。几十张方桌依次排开,每桌配十个小凳或四条长凳。阴天或夏天的时候,上面拉上帆布,以防落雨和太阳的直射。农村吃大席,看上去虽然简陋,却是温情满满。

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天,客人大致会在预定的时间内,一拨一拨的先后来到。客人们到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礼”。这也是一场既严肃又耍逗的过程。一般村上的有文化、威望高的人执笔登记,另一人收礼钱。

人到齐后,村里的大老执会依次安排吃大席的人,一般是根据客人的多少进行规划,一般是先安排十桌,这些人起桌后再安排下面的十桌。到临该上席的时候,大老执就扯着嗓子大声喊:“各位客们,抓紧时间坐席喽……”。

于是,那些迫不及待的小孩子们就先跑到桌前去,拿着筷子“叮叮当当”地敲着空碗和酒瓶。大人们则不紧不慢的拉着家常。最初上的都是凉菜,象绿豆芽,豆腐皮、藕、,剥了皮泡的白嫩嫩的花生等等。然后就是几个“碗”,就是热菜,以荤菜为主,整鸡、整鸭、东坡肉、肘子......末了还有个羹汤。一般条件的人家都是六个碟子,八个碗,一个羹汤,对小孩子来说,一年有几次大席吃,可比过年还解谗。

上菜人端着木托盘,每上一道菜,都会笑着拖着长音:“让啦,让啦,菜来拉,小心洒到身上”。坐桌子外圈的客人便侧身,让出空间,以便上菜撤菜。

过去,吃完大席后,客人们会主动离桌,由事先安排好的人折菜,统一倒进一个干净的水缸里,然后在第二天,新郎官的家人,会依次给邻居送过去,那些“大杂烩”,再放进锅里热一下,别提有多好吃了。现在这两年,事主嫌麻烦,干脆让客人们饭后剩余的菜,直接“打包”带走。

如今,再也没有人为吃一顿大席而渴盼很久的事了。但当看到上面实拍的吃大席的场面,就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小时候吃大席的那些岁月,幸福着,也暖暖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