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来自南京、徐州和丰县的600余名知青相聚丰县大沙河果园,追忆青春岁月,重返第二故乡看望老领导、老职工、老朋友。1968年至1976年,200多名南京和300多名徐州、丰县的知识青年,来到黄河故道丰县大沙河,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用青春和热血把百里荒滩建设成江苏省最大的连片果园。知青们先后参观了果园分场、大沙河精神纪念馆、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共同追忆难忘的激情岁月,全面感受大沙河镇在组织党建、生态旅游、乡风文明等方面的新变化,为第二故乡的振兴献计献策。

六分场果园知青相聚,紧紧握住彼此的手,脸上充满了笑容

徐金章,丰县知青,1963年来到大沙河,放弃与老婆孩子在一起的珍贵时光,在知青的道路上一走就是38年,乐观的他说:知青是先苦后甜,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感到非常欣慰,希望把“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返乡知青在一起叙旧畅谈,满满的感动和回忆

岁月的长河,消逝了容颜,却抹不掉珍贵的记忆

然而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很多事早已忘却了,有的事记忆也模糊了,但是总有一些在人生重大转折点发生的事,是我们终生难忘、始终记忆犹深的。

返乡知青带着孙子见证难忘的时刻

在横幅上签下姓名,记录着历史性的一刻

高俊良,南京知青,1968年来到大沙河镇,在这里度过了11年的美好时光

上世纪60年代,正值青春年华的知识青年响应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从繁华的都市来到“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大沙河果园插队落户。

一分场知青合影留念

与当年下乡奋斗的伙伴招手致意

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扎根基层奉献青春

大沙河风景区管理处处长、镇党委书记刘一与当年下乡知青合影

抹不去的记忆

在照片墙中找寻当年的自己

尽管环境不适,条件恶劣,但是他们充分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大沙河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大沙河乡亲一道并肩奋斗,开辟了从荒芜到绿海果都到发展新境界。

不管他们来自哪里,他们都曾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中国知青是社会公认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也是为共和国成长忍辱负重的一代人,更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代人……

他们共叙友情、感叹变化、畅谈发展,心潮澎湃

返乡知青一行参观大沙河镇农家乐

南京知青穆广荣到大沙河镇精神纪念馆参观

知青参观大沙河镇精神纪念馆并合影留念

来自南京、徐州的知青参观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

晚会现场

下一步,大沙河镇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大沙河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多发些光和热,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丰县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