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訓(1838-1896)是山東堂邑柳林鎮武莊人,家境貧寒,七歲時父親就去世,只能乞討養活家人,武訓從小沒上過學,因此特別羨慕學堂裏的學生,小時候他不懂,只是知道羨慕,但到了20歲,他恍然大悟,覺得自己要做些什麼。清朝末年,百姓生活疾苦,能上學的孩子很少,武訓整日流浪街頭,這一現象他看在眼裏,自己沒能讀書,但他不想別的孩子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就因爲貧苦過上乞討生活,於是他立志要辦學堂。

乞丐是指以乞討爲生的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真正的乞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生活所迫、走投無路,不得已才乞討爲生,中國古代一些封建王朝甚至將乞丐的管理制度化,也就是將其作爲一種職業。
說到職業,那就不能不說這個行業的祖師爺,乞丐一般供奉伍子胥或朱元璋。
伍子胥當年爲了躲避楚平王的殺害,流落到吳國蘇州,當時他已經身無分文,只好以乞討過活,乞討途中結識吳國公子姬光(後來的吳王闔閭),並且被他賞識,委以重任。
至於朱元璋,他在年幼時被送到元覺寺當和尚,但因戰亂不斷,寺院漸漸連僧衆都養活不了,於是遣散寺院僧人,讓他們自己去謀生,朱元璋就在遣散人員之列,於是他就開始了乞討生涯。
無論是伍子胥,還是朱元璋,他們只不過是曾經做過乞丐,後來都功成名就,雖然乞丐供奉他們,但不能說他們的職業是乞丐,因此也就不能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乞丐。
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只有一人,此人就是武訓。武訓其實沒有名字,“訓”只不過是在他成名之後被朝廷賜予。武訓到底做了什麼,竟然能夠得到朝廷賜名,那就要從他一生堅持的事業說起。
武訓(1838-1896)是山東堂邑柳林鎮武莊人,家境貧寒,七歲時父親就去世,只能乞討養活家人,武訓從小沒上過學,因此特別羨慕學堂裏的學生,小時候他不懂,只是知道羨慕,但到了20歲,他恍然大悟,覺得自己要做些什麼。
清朝末年,百姓生活疾苦,能上學的孩子很少,武訓整日流浪街頭,這一現象他看在眼裏,自己沒能讀書,但他不想別的孩子和自己一樣,小小年紀就因爲貧苦過上乞討生活,於是他立志要辦學堂。
有人可能會笑武訓異想天開,自己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還管得了別人,但信仰具有無窮的力量,正是因爲堅持夢想,武訓還真把這事辦成了,他除了乞討,還幫別人幹活掙錢,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創辦了第一所義學。
武訓辦學的事蹟很快傳開,他成了名人,連清廷都被他的善舉感動,不僅賜他“樂善好施”牌匾,還賞賜一件黃馬褂。儘管身上有了光環,但武訓還是堅持乞討辦學,並且陸續又辦了兩所學校。
1896年,59歲的武訓去世,爲了表彰他的義舉,《清史稿》專門收錄了他的事蹟,山東當地也爲他立傳、建祠,武訓因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被譽爲"千古奇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