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漢武帝斷然遷徙郭解。因爲人命案,應該是由政府來調查處理,作爲家屬的郭解,影響了法律的進程。

西漢初期,禁令法規十分寬鬆,因此民間遊俠在州縣之間行俠仗義,名望甚至壓過了公侯。其中最有名的是大俠郭解,他是相面人許負的外孫。郭家世代爲俠,郭解的父親,當時以俠士爲業,不過死於非命。

而郭解本人也在漢武帝的親自指導下,被判處死刑,並且還被誅殺全族,這是爲什麼呢?郭解此人常常以怨報德,且樂善好施,非常符合一個大俠的形象。所以當時許多少年仰慕他的品行,紛紛投靠他。

郭解的侄子仗着郭解的聲勢,因此橫行霸道,有一次他與別人一起喝酒,讓人飲盡爵中之酒,那人承受不了,於是他就強灌那人喝。那人大怒,刺殺了郭解姐姐的兒子逃去。郭解的姐姐憤恨不已,所以不把兒子的屍首埋葬,想用此羞辱激怒郭解。

郭解派人打探到了殺人者的去處。他走投無路,便自己跑來,將實情都告訴了郭解。郭解跟這個兇手說:“你殺他是對的,我的侄兒太橫行了!”於是郭解放了兇手,並且出面收葬了外甥。所有人都對郭解讚歎不已,認爲他能理清是非曲直,不偏袒親人。這就造成了更多人投靠郭解,在當地形成了以他爲中心的集團。


郭解的勢力逐漸強大,從社會治安來看,就有問題了。因爲人命案,應該是由政府來調查處理,作爲家屬的郭解,影響了法律的進程。整個過程中,沒有司法介入,說明當時政府與法律不一定能夠有效管理社會。所以郭解雖然取得了聲譽,但百姓也因此懼怕他,這是比官府還可怕的人。

在漢代,像郭解這樣的布衣遊俠,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時洛陽有兩家有仇,雙方劍拔弩張,有人想到了郭解,把他請來到洛陽。郭解一來,一番言語,雙方賣了面子,於是握手和解了。

後來郭解跟當事人說:“我聽說洛陽衆人從中調解,你都不聽。現在幸能聽了我郭解的勸說,可是我郭解又怎能以他方人的身份爭奪本地名士們的權力呢!”於是他趁夜而歸。這事郭解不僅調解了,還不留名,把功勞讓給別人。


調解矛盾這件事,說明郭解在政府的體系外形成了解決糾紛的另一套,這是強勢人物獨立於政府法律外的價值觀。但是,也正是這套方法對政府法令的藐視,才導致他們與政府的衝突。像金庸筆下的俠義,許多行爲在規範之外。哪怕是俠士,符合道義,卻依然是對法律秩序的挑戰。

後來漢武帝遷徙富戶到茂陵,規定家產滿三百萬的就得遷,但郭解不合這個標準。但是郭解這樣的人影響力大於有三百萬的人,所以地方官吏也列他入了名單。當時大將軍衛青還親自爲他求情,漢武帝大爲震說:“郭解一介布衣,能夠讓你一個大將軍來求情。“所以,漢武帝斷然遷徙郭解。

郭解之所以能出現在遷徙名單中,是因爲軹人楊季主的兒子搞的鬼。所以郭解的門客就殺了楊季主的兒子爲郭解泄憤,於是楊家的人一紙狀書把郭解告上了官府。

郭解再次進入漢武帝的眼中,他下令親自處理清楚,還翻出許多舊案底。當時有儒生在大庭廣衆中批評郭解,專以奸犯公法。郭解手下聽到後,把他殺了。不過,郭解的確不知道這回事,因爲手下太多,也沒法調查。

可漢武帝卻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郭解全家處斬。 漢武帝是大漢天子,與郭解本沒有交叉點。但事實上,兩人卻有不可協調的矛盾。漢武帝爲加強皇權,要遷徙富戶,郭解仍受到熱捧。郭解手下的作爲是對皇權的挑戰,皇權是絕對的權威,不允許有其他權力存在。所有妨礙的力量都在打擊之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