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我的文章大家都知道內容比較長,大家可以先收藏有空看也行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協約國盟友的身份參戰,雖然存在感很低,但大戰中撈到的實惠卻不少:膠州灣、馬里亞納羣島、帕勞、加羅林羣島、馬紹爾羣島甚至包括新不列顛的拉包爾等德國屬地都轉到了日本名下。


二戰前日本擴張的步伐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

26日“金剛”號即啓程前往中途島附近海域搜尋德國“紐倫堡”號輕巡洋艦,10月份它和新入役的“比睿”號一道在黃海支援日本陸軍攻佔青島。隨着斯佩中將的德國東亞分艦隊在12月初爆發的福克蘭海戰中覆滅,太平洋上也就再沒有什麼目標留給日本海軍了。

1915年10月3日,“金剛”號和“比睿”號在實彈射擊訓練中擊沉了作爲靶艦的“壹岐”號戰列艦,它的前身是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第三分艦隊的旗艦“尼古拉一世”號前無畏艦,在對馬海戰中投降被俘,整修後加入日本海軍成爲一艘海防艦。這也是“金剛”擊沉的第一艘戰艦。


排水量9748噸的“尼古拉一世”號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大海戰爆發時,“金剛”號靜靜地待在橫須賀港內。在萬里之外的這次空前絕後的大海戰中,它的三位堂兄“不倦”號、“瑪麗皇后”號和“無敵”號均在中彈後因彈藥庫殉爆而迅速沉沒浴血日德蘭),日德蘭成了英式戰列巡洋艦的傷心地。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隨後和日本達成協議,由日本海軍負責協約國的太平洋護航任務,美國大型戰艦全部調往大西洋戰區。1918年7月,英國亞瑟王子訪問日本後搭乘“霧島”號前往加拿大,併到訪溫哥華,這也是唯一一艘到訪過歐美國家的二戰日本戰列艦。

4艘金剛級組成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隊在一戰中碌碌無爲。英國一度提出向日本租借或購買2艘金剛型,以加強本土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被日本婉拒,僅僅向馬耳他派出了第二特務艦隊的3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在地中海打了趟醬油爲協約國護航。

漫漫改裝路

日德蘭海戰後各國海軍都對此戰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並相應地修改戰艦設計、修訂造艦計劃。日本當然也不例外,對他們的英式戰艦來說日德蘭的教訓尤爲深刻。

“金剛”號的改進是一個小步快跑的漫長過程,差不多一年一小改,幾年一大改。

1917年1月9日,“金剛”號首次開展了水上飛機操作試驗。6月加裝了一座主炮指揮儀控制塔。1918年3月,4門76.2毫米三式單管副炮被拆除,更換爲新式的76.2毫米高射炮。

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

1919年4月“金剛”號爲主炮彈藥庫安裝了改進型緊急注水滅火系統,在彈藥庫和炮彈輸送通道安裝了防焰隔扉,並增設了一套Caquot式風箏氣球。


“陸奧”號攜帶的風箏氣球,這種風箏氣球得名於其發明者-法國工程師AlbertCaquot,在氣球下方的吊籃裏可以搭載2名乘員進行炮兵校射,他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降落傘使用者。不過艦載偵察氣球並不太實用,很快就被水上飛機取代。

根據1914年的“海軍艦艇補充方針”,日本海軍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以8年爲一個服役期,滿一期後將降格轉入二線部隊,服役滿三期24年後即退役,讓位給更新的艦艇以保證整個艦隊的性能不落伍。

在金剛型之後,日本海軍還爲“八八艦隊”規劃了4艘標準排水量達到4.1萬噸的天城型戰列巡洋艦,分別是“天城”號、“赤城”號、“愛宕”號和“高雄”號,配備10門410毫米主炮,9.8英寸主裝,航速30節。


長門型的後續艦則是2艘標準排水量3.99萬噸的“加賀”號和“土佐”號戰列艦,同樣配備10門410毫米主炮,11英寸主裝,航速26.5節。


日本海軍造艦的標準不僅僅是要超越潛在對手美國,更是追求壓倒性的超越。但在“金剛”號剛剛完成第一個服役期的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正式簽訂,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爲5.25:5.25:3.15:1.75:1.75,到1936年12月31日前不得建造新主力艦,由此進入爲期15年的“海軍假日”時代。

上面6艘大傢伙中“天城”號和“赤城”號按條約許可改造爲航空母艦,但“天城”號在1923年毀於關東大地震,經簽約國同意由“加賀”號接替改裝;“愛宕”號和“高雄”號被中止建造,解體拆毀,艦名用於之後建造的重巡洋艦。最慘的是“土佐”號,未竣工的艦體只能當作絕密的測試靶艦,進行新式穿甲彈和水下防禦試驗,被狂轟亂炸了8個月後於1925年2月9日在宿毛灣外自沉。


1922年7月31日,長崎港內的“土佐”號半完成艦體。不過它也沒白白犧牲,對它的實彈打靶證明遠距離交戰對水平裝甲防護提出了遠超當時標準的要求。而且日本人還發現了水中彈的價值,在距船舷25米外入水的水中彈可以直接穿透防雷突出部打擊水線下的關鍵部位,甚至繞過那些向下延申不足的主裝甲帶,這一發現要比美英早十年左右。

於是乎,轟轟烈烈的主力艦大生產運動在即將開花結果的時候被狠狠地踩下了剎車,日本海軍發現除了辛辛苦苦保住的“陸奧”號和“長門”號,手頭就沒什麼好使的現代化戰艦了,只能變着花樣去魔改8艘老艦。

1923年4月,“金剛”號成爲“皇太子御招艦”,搭載當時的攝政皇太子-日後的裕仁天皇對殖民地臺灣進行官方視察。訪問持續了12天,行程遍及新竹、臺中、臺南、高雄、澎湖、臺北和基隆。


停泊在高雄港外的“金剛”號皇太子御召艦

到1923年下半年,“金剛”號已經服役了十年,除了偶爾到青島、大連、仁川或者日本海附近展開2-3周的前沿部署,護送一下船隊,大部分時間不是在佐世保就是在橫須賀進行沒完沒了的訓練、改裝和試驗。“厭戰”號,在它的頭十年中除了在日德蘭出了一次風頭,至少還進行過5次地中海春季巡航;而華盛頓號總共只服役了6年1月12天。

1924年5月,“金剛”號重建了前桅,在上面增設觀察所,加高了1號煙囪並在頂部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弧形導煙帽,以解決惱人的黑煙倒灌問題。11月份又改進了火控系統,主炮最大仰角從25度增加到33度。同時爲了改善大仰角射擊時復進不足的情況,增加了空氣驅動復進機。

1927年的“金剛”號,1號煙囪已經安裝了導煙帽

1925年6月,司令塔頂部的3.5米測距儀更換爲新式4.5米測距儀。

1926年6月,增加了3門76.5毫米高炮。

1927年初,爲了容納不斷增加的各類瞄準和主炮火控系統,“金剛”號將艦橋改造爲典型日本風格的寶塔型桅樓。


上世紀20年代金剛級的明信片,上面也印了榛名的名字,但從炮塔的折線可以看出這是“金剛”號

和英國戰列艦改裝的全封閉堡壘式裝甲艦橋不同,日本戰列艦的寶塔是在現有的三角桅上堆疊多個平臺,再在平臺上安裝指揮所、瞭望臺、探照燈等設施,可謂見縫插針打補丁。這些平臺有的是開敞的,有的是單獨封閉的,但整個寶塔骨架卻是開放式中空的,更形象點說就是三根竹棍上掛着的一個個鳥籠。


升級改造的金剛型、扶桑型、伊勢型、長門型都是如此,唯一的例外是“比睿”號,它單獨改裝了封閉式塔桅,併成爲大和型桅樓的原型。

高聳的桅樓層層疊疊形如違章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扶桑”號,它的桅樓頂端距水面高度達到了40米,歐美海軍將日式桅樓戲稱爲“聖誕樹”。


長頸鹿一般的“扶桑”號和“山城”號:

自從這兩座違章建築完工,各界對它的惡搞就樂此不疲:


這樣高大的桅樓是日本戰列艦的一大特色,其它國家的戰列艦都沒有走到如此極端。探究其原因,主要有4點:

在未配備雷達的大正末期,日本海軍研究發現的主力艦主炮的有效射擊距離已經從一戰前的7300米提高到了18000米以上,老式三角桅的高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觀瞄的要求;

極度熱衷魚雷攻擊的日本海軍其主力艦還承擔着爲己方魚雷戰隊提供觀測數據並協調進攻的任務;

當空中威脅越來越大時,整個艦隊的防空瞭望和協調指揮重任也落到了最高大的戰列艦上;

日本海軍還有夜戰傳統,在其它列強直到二戰仍視夜戰爲禁區的時候,日軍早已展開了大量夜戰訓練並建立起一套獨特的戰法,包括由著名的“貓眼”人肉夜視、採用無焰發射藥和配備世界領先的夜間光學測距和探照燈設備。

上述這一切都要在儘可能高的位置佈置爲數衆多的指揮所、瞭望臺以發揮出最大效能,它們功能各自獨立還不能互相干擾,於是只好分層設置,越堆越高。採用開敞式設計也是爲了儘可能降低桅樓的重量,提高穩性。

直到大和型擁有了超大的排水量後才改爲更加厚重的全封閉設計,加強對人員設備的保護。


大和型的桅樓是圍繞中心裝甲筒搭建的一個整體結構

昭和16年即1941年時9艘二戰日本戰列艦的桅樓結構對比,4艘金剛型的桅樓構造也各不相同。


1928年5月,“金剛”號又對操舵系統進行了升級。到1928年底,“金剛”號變成了這個樣子:


然而前面這麼多改裝都只能算是開胃菜,1928年12月1日,“金剛”號轉入預備役,爲第一次現代化大改裝做準備。

第一次現代化改裝-戰列艦

1929年9月開始,“金剛”號在橫須賀海軍船廠幹船塢接受了爲期1年半的大規模改造。

這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日顯薄弱的防禦力,尤其是水平裝甲。在彈藥庫和輪機艙頂部原有的57毫米VC維克斯滲碳裝甲穹甲上增加了一層76毫米厚的CNC含銅合金鋼均質裝甲;炮塔裝甲也增加了1英寸達到10英寸;沿水線安裝了佔全艦長度80%的防雷突出部間戰期大升級),艦寬增加到29米,爲此還拆除了4具魚雷發射管。

全艦裝甲重量從6502長噸增加到了10313長噸,排水量達到3萬噸,防護能力已經接近扶桑型,但這直接違反了《華盛頓條約》的規定。條約時期各國海軍都會使出這樣陽奉陰違的小把戲,大家心照不宣,不過日本是玩得最野的,從戰列艦到輕巡都會超標。


1930年橫須賀幹船塢中的“金剛”號,舷側尚未安裝防雷突出部

排水量增加後整個動力系統也進行了徹底更新,全部36座亞羅式煤/油混燒鍋爐都被拆除,更換爲16座燃油專燒鍋爐,驅動布朗-寇蒂斯直驅蒸汽輪機,最大航速降低到約26節。因爲鍋爐數量大幅減少,前煙囪被拆除,困擾艦橋多年的黑煙問題被徹底解決。


安裝了防雷突出部的“金剛”號

另外還在Q號和Y號炮塔之間增設了航空設備,以搭載3架橫廠E1Y314式水上飛機,但沒有配備彈射器,需用吊車吊放到海面上。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就進行過水上飛機操作試驗,但當時的飛機性能不佳,艦機適配性很差,直到這次改裝才真正具備航空作業能力。


1931年3月31日,日本官方宣佈“金剛”號完成改裝,但實際改裝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在此之前除“比睿”號因受條約限制改裝爲訓練艦外,“榛名”號和“霧島”號已先後完成了相應的現代化改裝。金剛型的裝甲防護提升、航速下降,因而被升格爲戰列艦。


1931年7月20日完工98.2%的“金剛”號,船塢已注水

7月21-22日,在B號和Q號炮塔上安裝了8米測距儀。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東三省。隨後國聯派出李頓調查團赴華調查滿洲問題。

12月1日,完成全部改裝工程的“金剛”號重新服役加入第一戰列艦隊,併成爲聯合艦隊旗艦。


1932年1月,在桅樓上安裝了88式和90式方位盤照準裝置以及2座1.5米直徑探照燈。5月份,所有76.2毫米炮被拆除,換裝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另外加裝了2座雙聯裝維克斯40毫米高炮,2座艉部炮塔之間安裝了一部吳二號三型飛機彈射器。

12月1日,日後瓜島海戰的主將-親手葬送“霧島”號的近藤信竹大佐出任“金剛”號第20任艦長,其它擔任過艦長的著名人物還有第25任慄田健男,第27任西村祥治,第28任田中賴三,當時均爲大佐。

1933年1月26日,飛機彈射器進行了首次測試。2月3日,聯合艦隊旗艦轉爲“陸奧”號。

時光飛逝,在斷斷續續的大改和小改中,“金剛”號度過了它的第2個十年,依舊毫無建樹。當然在海軍假日裏,海軍列強的戰列艦都在蟄伏中接受改裝以延長自己的生命。

從近及遠分別爲“長門”號、“霧島”號、“伊勢”號和“日向”號,均處於各自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改裝之間的狀態。國民戰艦“長門”號彎曲的一號煙囪最爲醒目,也是爲了讓排煙遠離艦橋,連當時日本小學生在美術課上畫軍艦時都會特意把煙囪畫成這個形狀

第二次現代化改裝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的決議,重申不承認僞滿洲國。日本於3月28日宣佈退出國際聯盟,並在1934年12月29日退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此後在1936年1月15日又退出了倫敦裁軍會議,和英國老師徹底決裂,所有對主力艦數量和規模的限制也全部煙消雲散了。

1933-34年間“金剛”號的活動明顯增多,2次擔任聯合艦隊旗艦,出沒在臺灣、南海、旅順等地。

鑑於原來規劃的新一代戰列巡洋艦不是被改裝就是被拆解,日本海軍於1934年5月31日廢止了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1934年11月15日,“金剛”號將旗艦轉給“山城”號,轉入第二預備役,爲第二次大規模改裝做準備。

1935年1月10日,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末次信正上將邀德國駐日使館海軍武官保羅·溫尼克上校參觀“金剛”號,但是日本海軍的炮術演示沒有給這位前“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戰列艦槍炮長留下什麼好印象。

溫尼克上校回國後擔任了3年“德意志”號袖珍戰列艦艦長,然後第二次赴日出任海軍武官。他曾極力推進兩國海軍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技術共享,向日本人傳授了U艇的狼羣戰術,並建議對美國實施潛艇破交戰。但固執的日本海軍認爲美國造船工業發達,可以迅速補充商船的損失,因此潛艇應該用於攻擊價值更高的軍艦。顯然實力遠高於德國的日本海軍並不想給自己再找一個老師。

1935年6月1日,“金剛”號在3年半後又一次駛入橫須賀海軍船廠幹船塢,開始了第二次現代化改裝,主要目的是提高航速。

除了爲日益增多的艦隊航母護航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海軍戰略發生變化。根據九段漸減作戰計劃,在至關重要的第七段,日本海軍的全部重巡洋艦將分爲2個夜戰羣對美國艦隊發動大規模雷擊夜襲,第二艦隊司令長官直率的第3戰隊和第4戰隊一起提供火力掩護,負責壓制並驅散美國的前衛重巡編隊。爲此金剛型的航速必須進一步提高以便能夠跟上動輒飆到34節以上的日本重巡戰隊。

1932年入役前進行海試的“愛宕”號重巡,在宿毛灣外標柱間跑出35.2節的高速

這次改裝最大的變化是將艦艉延長了7.9米,增大長寬比,減小航行阻力,改善高速性。艦艏也進行了修型變得更加鋒利,提高破浪能力。

“金剛”號的桅樓也進行了徹底的重建,變得更加壯碩,10層平臺塞滿了主/副炮射擊指揮所、防空指揮所、觀測所、戰鬥艦橋、羅經艦橋、觀測指揮所和高射機槍,桅樓頂端安裝了10米測距儀。原有的後部艦橋被拆除,改建爲5層高的後桅樓,配置了預備射擊指揮所和測距儀。


1934年率先完成第二次現代化改裝正在進行海試的“榛名”號桅樓特寫

主炮被更新爲41式三號三型,最大仰角進一步提高到43度,單炮備彈量增加到150發。佈置在最前面的2門炮廓炮被拆除以減輕重量,副炮的仰角也提高到30度。剩餘的4座魚雷發射管也被拆除,用於增加燃油攜帶量。2座40毫米高炮被拆除,安裝了10座雙聯25毫米機關炮。

飛機彈射器也更新爲吳二號五型火藥彈射器,可以彈射重量更大的中島E8N或川西E7K水上飛機。


主裝甲帶全部增厚到8英寸,並由5-8英寸寬的隔板進行結構加強。部分甲板增加了4英寸厚的水平裝甲,彈藥庫裝甲也被增強到4英寸厚。


找到一張皇家海軍復仇級戰列艦“君權”號的舯部剖面圖,可以看到右舷的防雷突出部和艦體內部複雜的支撐結構

全部16座鍋爐被拆除,更新爲8座大型艦本式重油鍋爐,直驅蒸汽輪機也更換爲艦本式高中低壓減速齒輪蒸汽輪機,輸出功率增加到13.6萬馬力,翻了一倍還多,最高航速達到30節,爲日本戰列艦之最。鍋爐艙節省出來的空間被改爲儲油艙,14節時的續航力達到1萬海里。對於一艘英國血統的戰列艦來說這是很驚人的,當然距離“華盛頓”號的17450海里/15節還差得很遠。


改裝工程於1937年1月8日完成,至此“金剛”號從24年前剛服役時2.6萬噸級的戰列巡洋艦經過不斷地增高、拉長、增重,變成了一艘滿載排水量達到3.7萬噸的高速戰列艦。外觀改動之大猶如變形金剛,性能提升之高在世界戰列艦改裝史上實屬罕見,它也是唯一的一型從戰列巡洋艦升級而來的戰列艦。日本海軍將它的艦級重新設定爲快速戰列艦。2月份,“金剛”號的艦籍從橫須賀鎮守府轉至佐世保鎮守府。

“金剛”號的3艘姐妹艦也先後進行了改裝,包括轉爲訓練艦而錯過第一次現代化改裝的“比睿”號。而美國海軍直到1943年仍然不知道“比睿”號已經恢復戰列艦的作戰能力,並且金剛型的航速已被提高到30節。


金剛型4艦的服役、改裝時間表,黃色帶紅叉的線段爲改裝期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作戰。

1938年到1939年間,“金剛”號一直在中國沿海支援日本陸軍的入侵行動,1938年4月13日曾派出2架水上飛機轟炸了福州。

1938年停泊在廈門海域的“金剛”號

1940年11月到第二年4月“金剛”號在佐世保進行了小規模改裝,炮塔座圈和彈藥通道的裝甲得到加強,同時改進了通風和消防設備。

1941年5月5日,更換了B號炮塔的2根炮管。7月,右舷巡航蒸汽輪機損壞,不得不進行修理。8月15日,金剛號和另外三艘姐妹艦一起被編入三川軍一少將指揮的第三戰列艦戰隊,開始備戰。

“金剛”號自1913年服役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爲止,長達28年的青年和中年時代就是這樣相當無趣地度過的,既沒有參加任何像樣的作戰行動,也沒有什麼舉世矚目的遠航,只有不斷的改裝再改裝,訓練再訓練-“金剛”號的炮術成績在聯合艦隊中是出類拔萃的。

如果說“厭戰”號在年少時是豪門世家的不羈子弟,“華盛頓”號是初出茅廬就一戰成名的大家新貴,那麼“金剛”號則更像是豪門過繼給鄉下親戚的庶子,從少年到中年一直躲在自己後院裏埋頭苦練內功,以寄望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

這一天隨着珍珠港上空的三聲“虎!虎!虎!”終於到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