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读书的学生,在开学后,如果周六周日都补课,会变成好学生吗?

这是问答平台上的一条提问,我只能说,这样的逻辑实在是太“清新脱俗”了,让人怎么也转不过弯来。

这里面实际上有几个逻辑上的问题,我们一一来做个分析:

1,不想读书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这种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这是唯成绩论的一种思维偏见。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年来,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实际上,这对于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人与人之间是天然地存在差异的,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客观事实。有些孩子天生能读好书;有些孩子天性坚韧勤奋,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读好书;但有些孩子在读书方面就是缺根弦,拿到书就犯困。

但我们不能就此来断定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仅仅从成绩这一个纬度来评价孩子,无异于盲人摸象,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和错误的判断。

2,学生不想读书是因为周六周日不上课。

这种思维实在让人无语!这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

一个学生爱不爱读书,跟周六周日上不上课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非要说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周六周日上课会把学生原有的对于学习的兴趣都给抹杀了!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连轴转,不休息。不想读书,必然有不想读书的理由,但绝不是因为课上得少而不喜欢读书,这是一定的!

读书固然是学生的本职工作,能读得好,自然该受到称赞,但不想读、读不好也不能因此而饱受批评和指责,甚至进而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评价一个学生还是得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来判断,有的成绩好的孩子德行不彰就不能称他为好孩子!反之,有的品性纯良的孩子,不能因为他学习成绩差,就认为是坏学生!

不想读书,很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从读书当中找到乐趣,也有可能是因为读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在读书当中,始终感受到的都是痛苦,没有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意思。苦学和乐学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结果!

3,不想读书的学生通过逼他读书,让他整天读书,就会喜欢上读书。

这种想法是想当然的!

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兴趣,越是逼他干就越干不好!越是增加他干这件事的时间,就越会让他反感,连仅有的一点热情或者责任感都会消失殆尽,甚至彻头彻尾的痛恨起这件事来!

成年人应该会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被父母亲逼着干这干那的苦痛经历吧?

废寝忘食是建立在学习者本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学习靠的主要是内在的动机而不是外在的强制。颠倒了主次,把外因当作内因来办事,必然南辕北辙,得到相反的结果。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剑客谈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