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城市治理的一道大考題。

新冠肺炎疫情爲城市公共安全帶來全新挑戰: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作爲特大型城市的上海,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重要的城市安全底線。

怎樣築牢這條安全底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硬仗中,上海用一道道防線打出組合拳,從入滬通道、社區管控到醫療救治,構築三道防護圈,夯實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路。放眼長遠,推進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上海在探索總結抗疫經驗時,亦不斷創新找尋更完美答案。

應急管理,法制先行有序推進

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需要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近3個月來,上海探索強化依法防控疫情意識,以此加強法治保障。許多市民對此深有感觸:從啓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居家(集中)隔離措施實施以及違反防控措施的處置、境外隔離人員的收費問題、醫療救治費用的欠費處置,到復工過程中引發的糾紛處理等等,一系列問題皆做到有法可依,這爲疫情防控的依法及時全面開展做了最充分保障。

重大疫情防控能力,無疑是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堅守法治底線,只有城市統籌完善公共衛生、醫療救治、物資保障、城市運行、社區治理等環節,防控能力纔可以不斷強化、完善。就在疫情期間,上海運籌帷幄,積極開展相關立法和制度研究。爲科學防控、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召集全市衛生法治方面的專家,認真研究相關的制度建設和下一步立法安排。此外,全市還建設性提出認真評估、及時修訂傳染病防治、公共衛生應急、野生動物保護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建議,未雨綢繆提升城市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平戰結合,密織公共衛生網絡

城市應對各級公共衛生事件,需要靈敏、廣泛的監測與預警應急“觸角”。自上海拉響抗疫警報後,遍佈全市的117家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隨即進入戰時狀態;一邊抗疫一邊建設,3月下旬開始,182家發熱哨點診室已陸續建設。將發熱監測的關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一張密佈全市各個角落的公共衛生監測與預警網絡,張開、鋪就、夯實,核心只有一個——呵護城市居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

“觸角”密集的安全底線,怎樣更牢固、更好呵護市民健康?這需要預防爲主、平戰結合的“哨兵”,不斷完善功能,明晰定位。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求,上海發熱監測哨點佈局將持續張開,以此基礎,織密織牢一張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防控網絡。網點還將融入人工智能,建立完善智慧化的公共衛生安全預警多點觸發機制,不放過每個細小漏洞,補齊短板,強化資源和能力,最終促使公共衛生網絡監測預警更靈敏、更發達。

打組合拳,支撐控“基本盤”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考驗着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治理能力。事實上,公共衛生概念遠不止醫療衛生一家,它需要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信息的整合,“多個拳頭捏在一起”,共同實現最優效果。此次上海疫情防控中,如此聯防聯控、羣防羣控機制,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追溯兩個多月的疫情防控“戰報”,來自基層聯防聯控的數據,尤爲亮眼:社區防控領域,社區醫護人員、居村委幹部、社區民警等多方力量共同協作,對重點人員逐一排查,對超過35萬重點地區來滬人員實行居家隔離觀察,爲抗疫硬仗穩住了基本盤。守護城市安全,也需要羣衆力量的羣防羣控。抗疫戰中,上海衛健委聯合住建、綠化市容等部門,一掃全市790多個農貿市場、1.3萬個居住小區……病媒生物防制隊開展12餘個點位的社區、集中隔離點、居家隔離和轉運車輛消毒,爲疫情防控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科研助力事半功倍,對標最高精準防控

疫情的防控,就是“與病毒賽跑、與時間賽跑”。對城市而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最終是科研實力的比拼。上海作爲亞洲醫學中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科學搭建防控體系,利用豐厚的醫學科研資源,發揮技術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中的支撐作用,可以實現動態防控、科學防控、精準防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冠肺疫情以來,全球科學家均在找尋探索有效治療手段。上海捷報頻傳:頻頻上升的治癒率,暖了病家心,更爲科學家們帶來極大鼓舞。2月初,初步體外實驗發現:硫酸羥氯喹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炎性反應,科研的賽跑鳴槍了!記者最近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倡導開展硫酸羥氯喹治療輕型/普通/重型新冠患者多中心臨牀研究。團隊立即準備研究方案,目前全國已有22家研究中心參與研究,成功入組184例患者,研究結果也即將進入中期分析。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顧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