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系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閃着燦爛的光輝。與官、鈞、哥、定窯齊名於世。寶豐在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瓷。汝官瓷更是汝瓷瑰寶。在汝官窯遺址寶豐縣的清涼寺村,至今還流傳着許多關於汝官瓷誕生的美麗傳說。今天我就給您講幾個關於汝瓷的小故事!您且聽好嘍!

故事一

相傳800多年前,宋徽宗趙佶做了一個夢,夢見雨過天晴。他對夢中見到的雨過天晴後天空中的那種顏色非常喜愛,就給全國的燒瓷匠人傳下聖旨:“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趙佶的要求當時不知難倒了多少工匠,最後是寶豐縣清涼寺的匠人技高一籌,燒製的瓷器內置瑪瑙,土質細膩,骨胎堅硬,色澤深厚,含水欲滴,釉帶斑斑小點,似津梨之皮,面隱細紋,似蟬翼,又像螃蟹爬過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說。這種“天工與清新"的境界,古樸、濃厚、柔美、靜雅的風骨,一下子就傾倒了那位對道教如癡如醉的文人皇帝。

故事二

對於汝官瓷,民間還流傳着另一個傳說,傳說宋徽宗下旨“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先後兩任瓷器官都沒能燒出天青色瓷器,第三任瓷器官連燒兩爐均告失敗,回家後悶悶不樂。他七歲的女兒問其原因,他說:“前兩任瓷器官已經被斬,我再燒不出天青色瓷器就要被殺頭。"女兒問:“如何才能燒成天青色?"他說:“有活人跳入其中即可,可我怎忍心加害百姓。"當瓷器官燒第三窯時,女兒乘人不備跳入窯中,窯器崩裂,光怪陸離,其後出現天青色瓷器。在煙霧繚繞的汝官窯中,—件件精美的汝瓷就這樣被造出來,然後送到宮廷。當時的燒造工藝達到我國陶瓷史上的極致,令世界上其他國家歎爲觀止。

故事三

玉壺春瓶是汝瓷十八件傳世器型之一,撇口、細頸、圓腹和圈足是宋瓷中具有時代特點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窯多有燒造。前期器型多承襲宋制,晚期頸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明、清的瓶式大致相同,口侈、頸較宋短、腹大足肥,有各種色釉和彩繪裝飾。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爲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有一年蘇東坡來汝州看朋友,喜歡各地民風民俗的東坡居士到各地查看,他信步來到一汝瓷作坊,見一老翁正在拉坯成型,覺得非常驚奇,想不到汴梁城裏官民爭購的那些“光致茂美”,有“假玉器”之譽的瓷器,竟是在這貌似簡陋的軲轆車的旋轉中,隨着老者手的提拉捉放做出來的。於是,他用讚許地口氣對老者說“久聞汝窯瓷器貫通文化,那詩詞歌賦皆能以繪畫描述,但不知這瓷器造型能否表達?”說完,就吟誦了唐代王昌齡的一首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老翁聽了,略一思忖,隨即撥動車盤,須臾間塑出一個撇口細頸,腹圓如倒置雞心狀的器皿來。老翁說:“此器如心倒置,謂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開心扉’。拙器抒志示節,客官以爲如何?”蘇東坡一見,頓時信服之至,說“這真是‘清如玉壺冰,貞見玉壺春’哪!”

玉壺春瓶因蘇東坡的出題而成,從此名聲大震,吸引人們爭相購買。

故事四

傳說清朝時,寶豐清涼寺村有個王秀才,他家有個祖傳的汝瓷壺。這壺圓溜溜的,色如天然翠玉,釉澤渾厚發亮。王家祖傳家訓,這汝瓷壺是無價寶,只能妥善珍藏觀賞,不可使用。這樣以來,誰也不知這壺“寶貝”在什麼地方?王秀才好奇心大,老想用用這壺,看看有何妙處。一天王秀才用汝瓷壺泡上了香茶,剛要呷茶品嚐,妻子慌忙進來告訴他岳父生急病,叫他們速去。王秀才撂下壺就走了。王秀才一走三天,回來時是又累又渴,喉嚨裏乾的難受。他見汝瓷壺還在桌上放着,端起來晃晃。水還在,就不顧冷熱,就着壺嘴就喝。一口茶水進肚,他驚呆了,裏邊的水還燒嘴哩,滋味清香醇甜,和剛泡的一模一樣。這時王秀才才知道,壺能保溫,存水不涼,水質不變。他有意把這壺茶水又放了三天,仍是溫乎乎的熱茶。從此,王秀才知道了壺果真是寶,把他供起來,不準使用。後來,王秀才家遭劫,汝瓷壺被毀。他十分痛心,看看壺的殘片,不忍心扔去。突然,王秀才發現壺身是兩層,壺底是三層。三層壺底,一層印着八卦圖,一層寫有天干地支,一層正中間是個“火”字。他摸着殘片,心裏讚歎,老祖先們的汝瓷燒製技術太高明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