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國寶裏,有一件具有特殊價值的寶貝。在它身上,王權得到體現,傳承得到體現。這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爲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真正的“傳國玉璽”究竟在哪?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製作的。“和氏璧”最早是被楚國人卞和在荊山(安徽懷遠)見鳳凰落在青石之上(前人以爲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發明,因而把青石送給楚王,楚王命擅長砥礪之人把它拋開,失掉美玉,因而定名“和氏璧”。

“和氏璧”從楚文王傳到楚宣王四百餘年,以後失慎被盜(詳細緣由不詳)。數十年後,趙國閹人繆賢花五百金買到,獻給趙王,全國爭相爭奪,這就包含秦國,以後就有了藺相如奉壁去秦,“物歸原主”的典故。厥後,秦始皇一致了六國,和氏璧天然落入秦始皇手中。

因爲秦始皇爲了表現本人一致六國的勳績超越“三皇五帝”,凸起本人的威望,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製作“傳國玉璽”下面寫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預備傳承萬年。僅過了十五年,秦二世就把秦國折騰的體無完膚,最初本人被閹人趙高殺死。秦王子嬰繼位,這時候,劉邦兵臨咸陽城下,子嬰拿着“傳國玉璽”投誠。

劉邦把它作爲漢朝玉璽代代相傳,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玉璽在小天子劉嬰的母親手中,王莽派人去要,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璽跌倒地上,玉璽損壞了一塊,後用黃金鑲嵌。厥後,東漢劉秀起兵征伐王莽,王莽兵敗,玉璽落入劉秀手中。以後東漢末年,十常侍反叛,漢少帝倉促逃出皇宮,玉璽失慎遺落。以後,十八路諸侯王征伐董卓,長沙太守孫堅在洛陽城枯井裏打撈到一名宮妃,身上藏着傳國玉璽。

孫堅帶着玉璽,據爲己有,預備回故鄉,策劃自主之事。不意,不久就陣亡在峴山。袁術得知孫堅有此國寶,威逼利誘孫堅妻兒,奪了玉璽。袁術身後,部下把玉璽獻給曹操。玉璽歸魏國。以後,司馬炎篡位,建立晉朝。玉璽歸晉。

西晉末年,進入史書上最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阿誰時期真是“天子輪番做明年到我家”。先是在匈奴樹立的“前漢”以後到“前趙”再到“後趙”再到“冉魏”,最初輾轉反側四十年後玉璽又到東晉穆帝手中。

東晉末年,晉恭帝禪位給劉裕。劉裕建立“宋”。玉璽流入劉裕手中,以後閱歷“齊、梁、陳”朝代,在以後流入楊堅樹立的隋朝,沒過幾年,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奪得玉璽。代代相傳,到五代十國時,各地諸侯自主爲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後晉天子石敬瑭擊敗,李從珂自焚,所帶御用之物盡毀,“傳國玉璽”也在此時不知所終。

到宋元明清時,已不是“傳國玉璽”,都是天子建國模擬“傳國玉璽”製作的。清末溥儀上交的玉璽,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本身刻的“制誥之寶”的玉璽(現在在故宮博物院)。

因而,真正的“傳國玉璽”從發明和氏璧到唐末閱歷一千六百多年,就不知所結束,“國寶”終究在哪還需進一步尋覓,等候着人們開掘。

如果真正的“傳國玉璽”又現世了,你們覺得價值幾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