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經驗了吧,人最怕的就是做什麼事,都抱有僥倖心理。早就習慣了把晚上當白天用,24小時都不夠,哪還有多餘的時間矯情。

10月27日| 見字如面第 22

每週我會從留言中挑選一位 讀者來信

寫一封專屬回信,替他解決困惑

回信,是僅次於見面的儀式感 ”

“你覺得一天24小時夠用嗎?”

看過的一部素人綜藝裏,21歲的美子講了自己的一天。

清晨給弟弟做好便當,坐1個小時的早班車上課。

下了課去做兼職,晚上還要做家教。

“每天睡3個鐘頭差不多,晚上可以多做很多事。”

父母去世的早,她早早就接下了生活的重擔。

“累嗎?”

“大家不都是這樣嗎?”

早就習慣了把晚上當白天用,24小時都不夠,哪還有多餘的時間矯情。

今天的信,回給18歲的依依。

《穿Prada的女王》,我有個片段印象很深刻:

女主受了委屈,第一時間找同事去哭訴;

她不明白爲什麼自己做了那麼多,最後都得不到認可。

結果同事不但沒有安慰她,反倒跟她誇起了老闆的日常。

最後還直言:“你根本沒有在努力,你只是在抱怨。"

她這才知道,自己的老闆常年過着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從無怨言只有執行。

18歲前生活是父母給的,18歲後人生是自己給的。

光委屈沒有用,你還得想出辦法。

很多人問過我同一個問題:

“大叔,爲什麼別人的日子,總能比我的風生水起?”

成年後最怕的就是比較。

精打細算規劃旅行,有人輕鬆就曬起了說走就走的旅行。

早出晚歸趕公交擠地鐵,每個月賺5000塊,都抵不過別人一次消費。

付齊了首付,剛高興了幾天,卻發現朋友已經開始爲退休準備了。

一時間羨慕,無力,猶豫,甚至自我懷疑。

陳可辛有次接受採訪,被提問了一個刁鑽問題:

“沉寂久了,會不會羨慕那些專心搞電影的導演。”

他搖了搖頭。

“羨慕沒用,我真的不是那種閉上眼睛就有畫面天賦的那種導演;

一直以來我有的,除了努力,就是謹慎。

當衆承認自己的短板。

不去強求跟最頂尖的人同軌,只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他身上帶着的不只是勇氣,還有豁達和清醒。

我有一個特別的工作習慣:

如果面前同樣擺着3件必做難事,一定得先做最牴觸的那一件。

朋友每次都跟我講:“你這麼勉強自己幹嘛?”

我就笑笑不說話。

上小學考試的時候,凡是碰到那種大段落,我就想先擱着;

結果最後怕什麼來什麼,考的還就是我沒背過的那些。

看我盯着成績單鬱悶,我爸坐下來,就跟我說了一句話:

“長經驗了吧,人最怕的就是做什麼事,都抱有僥倖心理。

到現在我都忘不了這句。

生活的很多時刻,是充滿充滿戲劇性的。

你會意外的發現,有些東西不管怎麼拖、如何逃避,只要不解決;

最後還是會找上門,而且是變本加厲地破壞你的計劃。

——“那怎麼辦?”

——“既然跑沒用,那就上啊,跟它磕。”

把那些最怕的、最難的,咬咬牙一次性統統解決掉。

讀大學時我有兩個室友。

臨近期末,兩個人都整日泡在圖書館。

結果考試成績出來:一個排名第3,一個排名24。

排名第24的那個,還是看起來比較拼命的那一個。

6點就起,9點纔回宿舍。

每天又累又困,還連對方的一半兒成績都沒能達到,實在委屈得不行。

最後我支了個招,讓他們一起呆一天。

結果晚上回了宿舍他不委屈了。

我就算花再多的時間,都比不過他的效率;

他雖然起的晚,但喫的比我快多了,喫飯的時候還有計劃的溫習。”

很多人都對努力存在一種誤解。

總覺得只要自己忍的苦夠多,焦慮的時間夠長;

撐的時間夠久,就算是好好努力過。

但現實是,努力≠用力就夠了。

很多人應該都開過那種老式罐頭,直接上手費勁還擰不開;

但如果開之前能先拍拍底兒,就輕鬆得多。

努力也一樣。

不光要有方向,還要選好 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爸經常會念叨一句話:

“苦過的人 ,更知道想要什麼樣的甜。

只因爲是從苦裏,一點點熬出來的。

張欣堯這個名字,常玩抖音的人一定不會陌生。

一條《要不要做我女朋友》一夜爆紅,1000多萬粉絲。

視頻裏的害羞男孩,現實裏卻倔得很。

16年他不顧家人反對,第一次北漂。

到了北京,渾身上下只剩下了2000塊。

住的是100塊錢一天的8人宿舍,一週就要花光700塊。

沒錢報舞蹈班,他就應聘了一個招生工作,每天偷着跟老師學一些新招式。

有想喫的不捨得買,就攢夠了錢才喫。

最難的時候,每天騎着2塊錢的共享單車在北京來回跑。

沒有誰的生活,是憑空就能變好的。

都是在掙扎裏仰望天空,在忙碌裏一點點把自己變更強。

睡不着的時候,我總會去街上走一走。

穿藍色馬甲的外賣小哥,騎着摩托穿梭營生;

24小時便利店收銀員,忙着整理貨架。

燒烤攤夥計正打着青啤,扯着嗓子張羅着來喫夜宵的客人。

我問過很多人同樣一個問題:

“你覺得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 有能力拒絕不想要的,爭取自己喜歡的,保護自己所愛的。

這是所有回答裏,我最喜歡的一個。

有時候我們更需要的不是目標,而是堅持的信念。

我想告訴依依:

如果真的還沒搞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不妨先試着結交幾個高質量的朋友,體驗一下別人的世界觀;

再回頭想想,自己還能爲將來再做些什麼。

看完文章,記得點個“在看”答應我

別怕,別等,別猶豫;

不想認命,那就拼命。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