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爲只要換一個地方、換一個時機、換一個人,一切都會好起來。然而我見過太多人只是換個地方焦慮,絲毫沒有去轉化它。


“昨晚,你失眠了嗎?”

截止到今年10月,90後超過60%的人,購買了助眠類商品。

比其它年齡段的總和還多,成爲購買主力軍。

擁有好的睡眠,成爲讓大多數人苦惱的事情。

李誕在一個節目中,說了一句很戳的話:

“睡不着覺的時候發個朋友圈,點讚的人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凌晨3點,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在苦熬。”

人的一生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

但是據報告分析,全國有超過3億人都有睡眠障礙。

爲什麼睡不着呢?兩個字,焦慮。

真相是,成年人的世界裏,有90%的人都活在焦慮中。

那些看過凌晨天空的人,都過着不容易的人生。

創業初期,我經常工作到凌晨,晚上只睡3、4個小時就會醒。

星期天,員工放假,我寧可一個人也要在公司加班。

好多個晚上輾轉反側,我終於忍不住問我爸:

“我每天都很忙,爲什麼還是慌?”

他笑笑說:“沒有人是不焦慮的,你焦慮是因爲你有慾望;

焦慮是上進的人的通病。

因爲想要前進,想要變得更好,所以焦慮纔會存在。

就像喫飯會咬到舌頭一樣,再正常不過。

看清了焦慮是一種人生常態後,我如釋重負。

我放棄了在消滅它這件事情上費勁,而是直面遇到的問題:

發現,只要不斷向前,實現自己的願望,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之前看過一部電影短片《平凡英雄》。

講述了4個,因爲焦慮而逃離的故事:

他,生活不順,第11次想要離開這座城市;

卻不甘就這樣放棄,城市的繁華太吸引人。

她,工作不順,第7次想要離職;

可是這家公司,是自己最初非常喜歡的公司。

他,創業不順,第26次想要解散公司;

可是做出自己的原創性產品,是最想實現的夢想。

她,婚姻不順,第33次想要離婚;

但是當初求婚時他說的承諾,都在慢慢實現。

在擁擠繁忙的生活中,你我都會有這樣的時候。

羅洛·梅等心理學家在研究了焦慮的意義後得出一個結論:

焦慮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你想實現自己生命意義的迫切感。

期望的總與現實有落差,朋友圈裏的人總是過得比自己好。

生活中的瑣事太多,經常會讓我們處於壓力中。

升職加薪、結婚買房、孩子老人、前途未來......

到了晚上,被壓的睡不着、不敢睡,更多是不想睡。

捨不得晚上,這是好不容易屬於自己的時間。

我們面對焦慮,總是在逃避。

在老一輩的眼中,東西壞了要修,但我們卻總想着換。

以爲只要換一個地方、換一個時機、換一個人,一切都會好起來。

然而我見過太多人只是換個地方焦慮,絲毫沒有去轉化它。

我的好友Anna每逢心情不好,就喜歡看電影。

《七號房的禮物》這部電影,她反反覆覆看了不下10遍。

問她爲什麼這麼喜歡看,她說:

“這電影太好哭了,偶爾碰見不順心的事,不知道怎麼發泄;

這電影可以給我一個藉口,痛痛快快的哭一場,哭過以後我就能再繼續。”

焦慮讓我們對生活依舊敏感,而不是日復一日的去面對自己的26歲、30歲、40歲。

太委屈,就給自己找個理由,發泄一下。

人生就像馬拉松,時刻學會調節自己的狀態,才能更好的跑完全程。

這個世界很公平,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明星也好,女人也好,男人也好,都有各自的焦慮。

前兩天,李安導演的電影《雙子殺手》上映,他在電影首映上談自己的焦慮。

“現在就我一個人這麼拍,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世界有問題?

要不要繼續用新的拍攝技術創作電影,一直在困擾着他。

在這個年紀,他其實已經可以安穩退休,頤養天年了。

可是,當問他:“還想挑戰這類新技術影片嗎?”

他坦言說:“它吸引力很大,我覺得它開拓另一個空間出來了;

好像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我知道前面會很辛苦,但我會繼續。”

因爲焦慮,因爲不安,所以才更要去證明。

學着將焦慮變成動力,焦慮就成了我們的進階之路。

“沒有什麼比活着更快樂,也沒有什麼比活着更艱辛。”

學會理解生活中的每一種艱辛和困苦,即使活着有壓力,也會熱愛生活。

那些熱愛的東西值得讓我們焦慮。

如果你也偶爾感到慌張,可以在文末點個“在看”,你不是孤身一人;

讓你焦慮的事,或許就是你人生中的寶藏。

最後想分享我最近單曲循環的歌:

“當你徘徊時,心是不會說謊的。

做熱愛的事,心中的那團火纔會生生不息。”

趕路的人不能回頭,否則會看到影子越來越長;

但是別怕,那是因爲你正在靠近有光的地方。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