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出差,跟客戶約好10點見面。

10點20分,對方匆匆趕來,氣喘吁吁地說:

“對不起,路上堵車。”

我沒告訴他,我也在路上堵了半小時。

但不同的是,我早40分鐘了出門。

以北京的交通狀況,提前才能準時,我深以爲然。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情況,做到剛剛好,結果遠遠不夠;

想要結果剛剛好,凡事就要多要求一些。

鬧鐘設到7點,很可能7點10分才起牀;

想要考90分,那麼最好以100分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拿出跑20公里的士氣,可以支撐着跑完10公里……

很小的時候,我爸就反覆拿古訓鞭策我: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無所得。

慢慢地,我做任何事都要多推自己一把。

小時候覺得累,現在只有滿心感激。

因爲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由多推自己的那一把造成的。

《親愛的客棧》裏,年紀最小的吳磊有着最大的野心。

入職前填寫應聘職位,他直接問:

“最大的官是什麼?

所有人都抱着玩樂的心態,只有他一眼洞穿節目核心,指出業績很重要。

他們的客棧,要成爲附近這一片民宿中,業績最好的那個。

早上八點,早餐評比;

而他六點起牀,去地裏採摘新鮮水果。

第一個到達廚房,第一個做好早餐。

19歲年輕好勝的他,付出了10分努力,換來最高的成績。

雖然殘酷,但生活就是“缺斤少兩”的。

你給它10分錢,它不會給你剛好10分錢的貨物。

爲了補足這2.5分,你需要多付出5分甚至10分努力。

72歲的老人徐玉坤,在騎行了大半個中國之後感慨道:

“如果是十層樓,你只拿出十層樓的勁兒來,其實你連十層樓也爬不了。

十層樓,你拿出二十層樓的精神,最後十層樓也只是完成了。

想要達到某個目標,付出的努力,必須遠遠在它之上。

徐玉坤已經72歲,仍然堅持4點起牀,6點上路,每天騎行14個小時。

11年裏,獨自騎行過25個國家和地區,全程11萬公里。

“你們賭的是生活,我賭的是生命。

拼上一個老人的全部餘生,纔有這一段激勵無數年輕人的“奇遇人生”。

從大學時玩樂器,到畢業後創業,我深深地體會到:

想要結果達到預期,總是需要在預期之外,再多做一點什麼。

剛開始寫公衆號的時候,粉絲不多,但每一篇文章寫完後,我都反覆推敲修改。

直到改不出來,我還要再問自己一遍:

“還可以更好嗎?

有時一個主題要寫兩三個版本,讓朋友們看,選出最打動他們那個。

我知道,想要達到自己想要的“最好”,就必須突破自己能夠做到的“最好”。

公司裏,我也喜歡能夠“多給我一點什麼”的員工。

你問他商務合作的進展,他其實已經做好了計劃和安排;

一起出差,天氣會提前查好,應急藥物等也會備好;

從來不會問我“你說怎麼辦”,而是在思考之後表示:

“這個問題我研究了一下,我覺得可以這樣……”

一次會上展示他的方案,我覺得還不錯,但是不夠新穎,讓他回去再想想。

他拿出U盤說:

“其實我寫了兩個。”

備選方案我很滿意,他也很開心,狡黠一笑,說:

“永遠要有Plan B,這是老大您說的呀!”

創業這麼多年,保有Plan B早已成了我的習慣。

也明白,Plan A和Plan B,並不是1加1等於2的關係;

它們只是儘量確保,結果不小於1。

奔着“最好”去,最後才能落得“優秀”;

想要結果“最好”,就必須做些“多餘”的事情。

一個人能夠被看到的成就,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

支撐起它的,是水下更多的,不會被看到的努力。

前兩天看了一部話劇,故事蕩氣迴腸,但最打動我的,是演員。

即便處在陰影之中,他們也沒有絲毫懈怠,全情表演。

人生的舞臺上,大部分時候,我們也是陰影之下的演員。

要不要堅持表演,對整場戲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它會決定,演員和演員之間的不同。

現實不總是遵守“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規則;

但付出越多,收穫的幾率會越大,這是鐵律。

就算真的拼盡全力,也只能活成普通人,

也要看到,有些人的普通,是平庸;

有些人的平凡,可以不那麼普通。

點個“在看”,我們約定,不管有沒有燈光打下來,只管賣力表演。

屬於你的舞臺,終將美好莊嚴。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