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時代都會冒出幾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因爲貼合生活,所以在民間廣爲傳誦。

明朝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著作《警世通言》中有一句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巴到天明各自飛。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卻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了夫妻之間感情的不牢固,所以頗受老百姓的喜愛。

經過民間的傳播和改變,這句話逐漸變成了我們現代所說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雖然字面上有一些改變,但大致意思還是跟原句差不多的。

指的就是夫妻之間的感情哪有那麼牢固,一旦有災難來臨了,你的枕邊人逃得比你還快。

另外,在民間還有充滿負能量的一句話,貧賤夫妻百事哀。在民間流傳最爲廣泛的解釋便是地位低的夫妻結婚,縱然得到了一時的幸福,但日子一長,肯定會因爲柴米油鹽爆發爭吵,進而造成“百事哀”的結果。

這句話幾乎人人都知道,並且大多都是以上述的意思去理解的。但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抱怨,在它的背後,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貧賤夫妻百事哀出自於唐代詩人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二》,全詩如下: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貧賤夫妻百事哀前面,還有一句詩,誠知此恨人人有。元稹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恨呢?

咱們結合這首詩的背景來看,當年,元稹可謂是春風得意,憑藉自己的才華,元稹成功的考上了科舉,被分配了官職。這個科舉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並且在古代的難度更高。但回報也很豐厚,可以說一考上,便得到了做官的機會。

不過,元稹所處的時代並不怎麼有利,當時唐王朝早已不復貞觀時期的強盛,內有奸臣作亂,外有藩鎮割據。元稹初入朝堂,跟所有年輕人一樣,正義直言、毫無畏懼。

他一個月連續上書10次,希望皇帝可以除掉朝廷上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然後再解決藩鎮之亂,恢復大唐盛世。

朝堂上那些利益團體見元稹如此不識趣,於是便選擇對皇帝施壓,最終元稹被流放。流放可不是現代人的旅遊,沒有大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元稹不願讓嬌生慣養的妻子喫這種苦,但妻子卻一反常態,執意要跟丈夫同甘共苦。

元稹的妻子名叫韋叢,來頭很大,她的父親是當時的太子少保韋夏卿。嫁給元稹的時候,韋叢二十歲,正值青春妙齡。

在流放期間,元稹的精神幾度崩潰,多虧韋叢在身邊爲他加油打氣,元稹這才熬了過來。但韋叢畢竟是官宦之家出身,哪裏喫過這種苦,在她27歲的時候,因太過勞累而去世了。

對於妻子的早逝,元稹十分悲痛,他將錯誤全都歸結於自己。於是便寫下了“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只不過,經過民間的傳播,上一句幾乎鮮爲人知,至於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詩更是被大衆曲解了。

其實這句詩真正意思是這樣的:世人都明白這種恨”夫妻離別之恨“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但有過貧賤生活的夫妻,在看到任何死去伴侶的東西或者想起曾經爲自己做過的事情時,都會感到無比的哀痛。”

所以,各位,如果下次有人再有人將貧賤夫妻百事哀比作是地位低的夫妻結婚肯定是不好的,你可一定要把上一句“誠知此恨人人有”給翻出來,畢竟這句纔是精要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