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海省東部的湟中縣,歷史悠久,景色宜人。

作爲古代南“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湟中縣既是全省農業大縣、人口大縣,也被國務院列爲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屬於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今天,在電影頻道的組織帶領下,演員黃渤團隊一行來到了青海省湟中縣,力圖通過扶貧調研和實地走訪,瞭解湟中縣的特色產品產業及“易地扶貧搬遷”情況,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獻計獻策,幫助湟中縣早日脫貧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如火如荼

黃渤幫助村民喜遷新居

前幾日剛剛下了大雪,雪中的湟中縣銀裝素裹,分外迷人。

在湟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綻永剛的帶領下,黃渤團隊和調研助理藍羽一行來到了湟中縣土門關鄉秋子溝村。

儘管雪景甚好,但山嶺溝壑縱橫的地貌還是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綻永剛介紹稱,當地因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因此貧困發生率較高,貧困戶數量較大。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不少羣衆都能從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山體滑坡的邊遠落後地區搬遷至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鄉鎮中心村,極大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

“這裏全村只有一條路,像現在天氣這麼冷,孩子上學也要走很長時間的路。另外村裏現在老房子破舊較多,牆體風化較嚴重,居住隱患大,這也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原因之一。”綻永剛說。

家中有6口人的孫佔春就是衆多搬遷戶其中的一位。

黃渤一行到達的時候,他正忙着和家人收拾農具,將所需用品搬至山下。據他所言,家中三個孩子目前都在上學,儘管政府已經幫忙解決了學費問題,但生活費和日常開銷依然較爲沉重,加上房屋部分倒塌,無法住宿,急需搬遷。

黃渤和調研助理藍羽見狀,立即幫忙把大包小包的東西送至政府安排的京東物流車上。看到車上東西滿滿當當,黃渤笑言,自己之前搬家時也覺得“估計半車也裝不滿”,沒想到“東西越裝越多,一車都沒裝下”。

來到位於山下的孫大哥新居,亮亮堂堂、整潔乾淨的環境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綻永剛副縣長介紹說,新居的基礎設施政府都做了統一安置,包括一些家居設備,也都進行了配送裝飾,大部分村民來到新居就可以直接居住。

爲孫大哥一家贈送了一臺電視機的黃渤邊走邊看,感嘆不已,“你們真的好細心啊,我看這牆上的畫跟舊房子裏的都是連着的。佈置的真好。”

“我之前在山區拍戲,也是交通情況非常不理想,每天需要開很久的車,所以非常理解這種窘境,交通方便真的太重要了。這次感覺政府解決了很多,易地扶貧搬遷實際上是切實幫助民衆省錢又提高生活水準的好措施啊。”黃渤說。

綻永剛副縣長介紹說,目前政府提供專項資金,以供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家生活。此外,全縣20餘個村落還密佈了勵志愛心超市,以評先進的方式讓村民獲取積分,以積分兌換的方式從超市中換取所需的生活用品。

“有的人不願意搬遷,我們就帶他們去看看搬家的人生活是怎樣的,很多人看完就願意搬了。自主經營的村民,每年都有不少資產收益;而沒法自主經營的村民也可以入股企業,參與分紅,一年一畝大概有數百塊錢的租金。”

“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我們確保安置區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徹底能夠解決搬遷羣衆喫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住房難、就醫難、上學難、增收難這‘七難’,讓羣衆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增強,從‘要我富’轉變爲‘我要富’。現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經成爲深受廣大人民羣衆歡迎的民生工程。”綻永剛說。

湟中縣特色佳品豐富多樣

黃渤爲古法菜籽油積極“代言”

沒有產業的發展,貧困人口就很難脫貧。

與其他地區不同,青海省湟中縣特有的地理地貌特徵,促使其需要發展依託當地實際情況的特色產業,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湟中高原菜籽油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衆所周知,菜籽油富含維生素E、胡蘿蔔素及角鯊烯等,營養豐富,且人體對其吸收率很高,可達99%。湟中縣地處高原,夏季日照長,氣候冷涼,是油菜生長最適宜的地區之一。

在走訪賈爾藏村古油坊的過程中,黃渤參觀了“古法菜籽油”石磨、蒸鍋、包裝、榨油、沉澱等全過程。

“這種古法操作的菜籽油,未經過脫色、脫臭、脫脂等‘六脫’工藝,因此不存在化學溶劑殘留問題,不含抗氧化劑,天然無污染,只榨取原料第一道原汁原味的‘初榨油’,美味又營養。目前全縣依託區域優勢,延伸油菜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達到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綻永剛說。

親自參與榨油過程的黃渤不由感嘆人工榨油的困難,他低頭一聞,菜籽油的清香瀰漫開來,令人沉醉。

得知因古法菜籽油人工及原料成本較高,目前銷售渠道和市場不夠寬廣時,黃渤當即表示會爲菜籽油多做宣傳推廣,並馬上想出了絕妙的廣告詞:“湟中菜籽油,99%吸收。喫了身體倍兒棒,長得都跟藍羽一樣好看。”

有俗語稱,“青海銀銅器看湟中,湟中銀銅器看陽坡。”作爲“八瓣蓮花”非遺項目之一,銀銅器加工技藝是湟中縣最具產業規模的手工藝項目。

在前往魯沙爾鎮陽坡村體驗銀銅器製作與鎏金技藝的路上,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總編室主任董瑞峯、冬奧會會徽設計者林存真教授及銅師傅總經理何贇等加入了綻永剛縣長、黃渤和調研助理藍羽的隊伍。

直呼自己“對這類技藝真的很感興趣”的黃渤,興沖沖參觀了銀碗的製作全過程。

據技藝傳承人介紹,整個銀碗全程製作出來大概需要7、8天,中間要經歷雕花、篆刻、點藍、鎏金、拋光等數道工序,都是由當地人純手工打造,連掐絲都是“一點點細細做出來的”。

在參觀銀銅器產品時,黃渤驚喜發現,這裏生產的銀銅器不僅精美質優,而且還分民族用品、生活用品和首飾等幾大類,都蘊含了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銀銅器雖好,在挑選了一個喜愛的銀壺喝茶時,黃渤才發覺茶具很燙,特別導熱,乃至無法飲用。

據傳承人所言,儘管製作精細,但因爲目前廣泛採取製作工藝品而非大衆消費品的思路,因此銀銅器製作時間長,且很難大規模生產。與此同時,正如出現的銀茶具燙等問題,目前銀銅器製作面臨設計創新缺乏、品類單一、銷售難等問題,亟需解決。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總編室主任董瑞峯幽默表示,目前據觀察,這裏做的都是“藝術片”,而不是“類型片”,希望村民們可以多學習現代管理經驗,這樣既能讓民族化的部分有所保留,也能採用商業思維提高效率。

自己常喝茶、也很喜歡一些茶具相關的物品的黃渤則提出建議:將這種技藝跟香爐、茶海、茶寵等這些有意象的東西結合起來,僅在茶海的邊緣或一塊鑲上銀銅等,既好看美觀,又不會耗費太多時間和人力,還能批量生產、節約成本,做一些真正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特色產品。

黃渤表示,這次來湟中縣調研,自己已經準備了很久。來到這兒後,發覺這裏“有油有銀”,相信基礎設施好了之後一項一項都會好起來的。今天看走訪了很多特色產業,也希望社會各界都可以去京東扶貧館支持特色產品,讓它們不僅僅是地方上的產品,也能成爲和市場連接的具有大衆審美的東西,能讓老百姓們真正感受到實際收益,以改變他們的生活和生活標準。

綻永剛副縣長聽聞,激動表示:目前脫貧攻堅已到了關鍵時期,希望能儘快藉助地方特色優勢和民族融合產業優勢,在文化產業方面能讓更多人喫上“文化”飯。希望銀銅技藝和相關產品能走出湟中、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希望社會各界都能來關注湟中縣和湟中縣的特色產品,助力湟中縣早日脫貧致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