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環境新聞”可以訂閱哦!

“雙十一”“ 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潮剛剛過去,“雙十二”、聖誕、元旦購物節即將接踵而至。不少環保人士有點兒高興不起來,類似這樣一年比一年高漲的購物狂潮到底有多少是剛需,有多少隻是隨波逐流?那些不理智的購物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何種影響? 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的正確打開方式又該是什麼?

爲享優惠而血拼 買家後悔環境受傷

北京市民小張在今年“ 雙十一”期間收到了40 多個包裹,僅保暖內衣就買了6 套。而促使他“ 剁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優惠力度大,爲了湊單就多下了訂單。

然而,有媒體盤點去年“雙十一”期間人們的“購物後悔清單”,發現前3 名都是人們常買的東西。排名第一的就是小家電。它們看似精巧、時尚,但使用場景可能並不多。比如因爲降價促銷而購入的掃地機器人,在雜物較多的室內空間功用有限,或者煮蛋器,有時消費者嫌擺弄麻煩,直接就用小鍋煮了蛋。

排名第二的是便宜化妝品和反季節衣服,消費者買來“先囤着”,可使用速度趕不上囤貨速度,時間一久,化妝品就過期了,反季節衣服也越看越普通,不愛穿了。

此外,生鮮產品位列後悔榜第三,一些消費者反映,由於物流爆倉耽誤了運送,生鮮產品到手時已經不新鮮了。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但不合理的消費卻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旺盛消費慾加快了電子垃圾產品的產生速度。

2017 年底,國際電信聯盟(ITU)、聯合國大學(UNU)、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ISWA)等機構共同發佈《2017 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6 年全球共產生了4470 萬噸電子垃圾,相當於4500 座埃菲爾鐵塔。2016 年電子垃圾的產生量比2014 年增加了330 萬噸,而2016 年產生的所有電子垃圾中,只有1/5 被回收。專家預計,到2021 年,電子垃圾產生量還將增長17%,達到5220 萬噸,是全球生活垃圾中增長最快的部分。電子垃圾的不斷增加以及對它們的不恰當、不安全處置,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增加。《報告》指出,2016 年約有76%的電子垃圾(相當於3410 萬噸)可能最終被焚燒、被直接填埋、被留下家中,或在非正規作業中被回收。

“過時貨”付之一炬 品牌商家請三思

在現代生產消費中,需要上一堂環保課的不只有消費者,還有品牌商家。它們不斷推陳出新,意在爭搶潮流前端,高歌猛進。產品的時尚保鮮期短了,速朽的“ 過時貨”淪爲“垃圾”。

在過去1 年內,英國高端時尚品牌Burberry 總共燒燬了價值超過2860 萬英鎊的滯銷奢侈品,以阻擊渠道商將商品在“灰色市場”中以低價賣給“錯誤的人”。

賣不掉,不打折,也不捐。Burberry的這一舉動引發不滿。但品牌一直在爲此舉辯護:行業內都這麼幹。

的確,服裝品牌H&M 也這麼做過。從2013 年開始,H&M 在丹麥焚燬了60 噸滯銷衣物。一家丹麥電視臺的記者偷拍到了被運到廢物處理公司的整車H&M 貨品,隨後這家廢物處理公司開始焚燒這批衣物,大煙囪裏冒出濃煙。被燒掉的貨品中不僅有約3 萬件還貼着價籤的嶄新童裝和女裝,還有H&M 集團回收的二手衣服。企業表示,他們燒掉庫存以幫助瑞典小城瓦斯泰拉(Vastera)供電。可惜了這些品質優良的衣服、鞋子、包包,它們本是用來給人使用的。

據統計,英國人去年銷燬的衣服價值達125 億英鎊,其中有30 萬噸被送進垃圾填埋場。爲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而不斷更新換代的時尚產業,已成爲當下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僅次於石化工業。

環保專家表示,從原料的種植、生產到服裝生產中的紡織、印染、水洗、縫紉等,再到最後廢棄服裝形成的垃圾,每一個環節都在爲全球污染貢獻着增長值。生產一公斤的棉花需要耗費多達兩萬公斤的水,製作一件衣服從染色到最後的處理,可能用到多達8000 種化學物質。

綠色消費從拒買非必需品開始

所幸,很多環保人士看到了不合理生產消費的弊端,親身實踐並且推行理性消費、綠色低碳消費等理念。

幾年前,美國人Bea Johnson 一家四口開始實踐“零垃圾生活”,一年全家的垃圾只有一升,剛好裝滿一個罐子。Bea 表示,他們的“ 零垃圾生活”就是爲原本會淪爲垃圾的東西找到合適的新去處,確保家中不再出現任何固體垃圾。說到底,“ 零垃圾生活”的最終目的是停止使用垃圾填埋場,從而縮小個人的“碳足跡”,減輕污染。

人們宣傳環保時,通常會提及3R,即Reduce(減量)、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環)。但Bea 覺得這幾方面固然重要,最難的卻是另一個R——Refuse,拒絕。拒絕你不需要的。

她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寫成了書——《零廢棄生活指南》。這本書還被譯成20 種語言,影響更多人。

作爲消費者個體,做到理性消費、不被無謂的慾望支配,或許有點困難,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鍛鍊自控力的體現,或者可以通過這個過程看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消費貼士:

先做選擇題,再做是非判斷題。簡化物品時,去除重複即可。在沒有替代物的情況下,粗暴地“扔”只會造成二次購買,浪費錢。

只買特別心動的商品。比如,“還可以”“挺划算”的衣服,大多買後出街率不高。如果有大量不需要的衣物,可以選擇捐贈或二手轉賣。

摒棄“錯過這場就喫大虧”的心態。按需消費,根據消耗速度來囤貨。超市、網購常有優惠活動,超市是最好的“倉庫”,不必全都搬到家裏佔空間。

合理說“ 不”,不勉強接受導購員推薦。對能力範圍外的奢侈品減少執念。

達人們的綠色生活

1

“零浪費”

一個名叫餘元的姑娘最近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她和外國男友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很多人驚歎。3 個月所有的生活垃圾只裝滿了兩個玻璃瓶,肥皂等生活用品儘量自己動手製作,廚餘垃圾用來堆肥,就連女性衛生用品都可以重複利用。這種“零浪費”生活方式餘元已經堅持了3 年。

“ 零浪費”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看來有些遙不可及。但它並非不可完成的任務。更多人將餘元的生活方式當做一個終極目標和模板,證明這種低碳到極致的生活方式確實可以在現代社會存在。

2

“斷舍離”

日本35 歲的佐佐木典士是一位典型的“ 極限民”。2015 年,他曾出版《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物品——從斷舍離到極小限主義者》一書。

佐佐木典士扔掉了多餘的衣服,搬走了傢俱和電視機,書籍連同書架一起,都處理給了舊書店,成長過程中的紀念冊統統數碼化……在處理完生活物品之後,他搬了次家。包括安裝電燈在內,搬家只花了半小時:沒有牀、沒有電視、也沒有桌子,佐佐木典士的新家裏空空如也,衣櫥裏只掛着3 件一模一樣的白襯衣、3 件外套,以及3 條褲子。佐佐木典士認爲一年之中,穿這幾件足夠了——私人着裝制服化,省時又高效。

“斷舍離”是一種充滿自律精神的品質生活。但是真正要實踐起來,卻是“想說愛你不容易”。很多人進行斷舍離最終卻陷入了“ 整理、丟棄、後悔、再買、再扔”的怪圈。

國際整理師協會中國區名譽會長卞櫟淳表示,整理的不只是物品,而是生活方式以及內心。單純整理和丟棄、快速做決定,並不一定好,甚至可能催生下一輪非理性的購物。不妨摒棄形式上的斷舍離,只整理而不丟棄,有時,看着無用的物品,更能幫助我們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爲。

3

物盡其用

“物盡其用”作爲一種生活態度和一種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在當下也融入很多人的生活當中。

老孫是一名退休的初中教師,在很多人看來,他喜歡收集沒人要的“垃圾”。但是對老孫來說,很多“垃圾”都沒有被人發掘出閃光點。比如,他對很多街頭髮放的小傳單“來者不拒”。回到家後,孫老師和愛人將這些小傳單折成一個個小紙盒,用來盛放魚刺、骨頭、果核等垃圾。

北京市民小王在衛生間的馬桶儲水箱裏放了兩瓶瓶裝水,這樣每次沖水就能少用些水。洗菜水、洗衣服的水會被留下來,根據清潔程度澆花、拖地,最後衝馬桶。小王家裏一年衝馬桶所用的新水水量只有1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