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在歷史上

是一個重要的月份

它不僅是收穫祭禮的時月

還是冬寒乍起的時節

人們在這個月

一面聚餐會飲、歡慶豐年

另一面祭祀祖靈

祈請先人的佑護

寒衣節的來源

節日作爲特定的文化現象,它的出現必定有其內在的文化理路,寒衣節的出現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深有關係,它既是古代十月年節祭祖儀禮的演化,同時也是古人視十月爲“正陰之月”的知識體現。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

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爲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衆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

這樣源遠流長的節氣,傳說自然少不了,曲小文在這裏就給大家挑兩個耳熟能詳的講一講。

朱元璋“授衣”傳說

相傳明初期,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爲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羣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喫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範杞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裏。孟姜女悲憤交加、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爲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哭倒八百里長城的故事廣爲流傳。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古詩中的寒衣節

較於西方萬聖節的扮鬼狂歡,我們的寒衣節主要是在這一天祭奠先人,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下面曲小文爲大家分享一些我國古代古人們過寒衣節的自然氣候和民俗風貌。

(一)七絕·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

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

冥途冷遠念家尊。

(二)七絕.黯神傷

新麻裁出錦衣妝,

跪向西南黯神傷。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滿把紙錢寄冥鄉。

(三)七絕.寄哀思

街頭今夜送寒衣,

虧欠親情心自知。

忽憶人間房股事,

聊將一併寄哀思。

(四)七律·寒衣節

(十月初一)

從來此節無關我,

今歲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頭西北望,

三更露下夢魂侵。

星因朔氣寒椿樹,

兒送棉衣並羽衾。

化去紙錢時繞我,

依依應是兩牽襟。

(五)七律.思故人

人間萬事陰陽隔,

但能前知不會癡。

悲苦自當君自曉,

歡欣可共故人思。

悲淚但隨寒衣寄,

冷霧惟怯紙箔溼。

莫訴人間悽苦狀,

惹得離人泉下哭。

當代文學中的寒衣節

古有各代詩人聊寒衣節,今有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孔凡河寫散文《又到寒衣節》,他寫道:“北方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照例我要帶上兒子回家祭祖。每年清明節和寒衣節我都堅持帶兒子來祭祖,每次都讓他畢恭畢敬地瞻仰老祖碑,每次都把祖碑上的文字念給他聽,每次要把祖先的故事講給他聽,不求他能記住什麼,只希望,像我當年跟隨父親一起祭祖一樣,把陪伴的身影刻在腦海中,能時時從記憶的相冊裏翻出來,看看,想想,回憶回憶。”

寒衣節

遊子與故鄉親人亦期待團聚

初冬,午後

陽光照在身上暖意足

想來,久未歸家

甚是想念遠方的親人

打個電話,嘮嘮家常

爲TA們備件暖心的冬衣

距離永遠阻隔不了

親人間的溫暖與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