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後期,諸侯國間最重要的事件無疑是樂毅伐齊。齊國長時間和秦國並列爲東西二霸,爲各諸侯忌憚,而燕國在戰國七雄中始終叨陪末座,一直默默無名,兩國實力懸殊。

燕齊兩國決戰,結果燕軍大勝,幾乎攻佔了齊國全境,一度只給齊人留下兩城。這場以弱勝強的壯舉是如何發生的呢?濟西之戰的巧合
樂毅伐齊成功的關鍵戰役是公元前284年的濟西之戰,交戰雙方是樂毅領導的燕、趙、魏、韓、秦五國聯軍,和齊閔王親自坐鎮的齊軍主力。雙方兵力不詳,估計都在二十萬上下,相差並不懸殊。聯軍聽着唬人,然而各國戰力參差不齊,協同作戰困難,反觀齊軍連年征戰,作戰經驗豐富,實力並不弱,齊軍並不是沒有獲勝的可能。

而戰役的結果是齊軍全軍覆沒,之後再無力組織像樣的抵抗。聯軍統帥樂毅的高超指揮藝術是一方面,關鍵還是齊閔王的昏招迭出。
在本土作戰,對付諸侯聯軍,最穩妥的應對方法是堅壁清野,待入侵之敵糧盡,打防守反擊。這一招已經被秦國證明過數次,很是管用。然而齊閔王或許對齊軍的實力過於自信,堅持主動出擊,渡過兩軍相隔的濟水,同聯軍野戰,一戰定輸贏。

齊軍統帥觸子並不糊塗,堅決反對。齊閔王不以爲然,還威脅觸子若一味兒怯戰,就挖他祖墳。觸子也怒了,決心不再伺候這個主子。他先假意答應,率前軍突擊。結果仗剛一開打,觸子就鳴金收兵,齊軍大亂,聯軍趁勢掩殺,齊軍立時崩潰。齊閔王只得敗退,戰役結束。

齊閔王急功近利,放棄主場作戰優勢,又不注意團結臣屬,不但高估了齊軍的實力,也高估了自己的魅力。濟西失敗後,齊軍副帥達子請齊閔王拿國庫犒賞三軍,提振士氣。齊閔王斷然拒絕,希冀齊軍靠着對自己和國家的忠誠作戰。齊軍士氣頓時跌到谷底,一觸即潰,齊閔王只得不停逃亡。齊國外交的失敗
齊閔王的統戰工作確實做的太差,不僅是在國內,在國際上更是如此。

齊閔王即位初期,任用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田文爲相。孟嘗君因與秦國有仇,多次發動合縱攻擊秦國,齊秦關係並不好。後來齊閔王懷疑孟嘗君謀反,驅逐出國。孟嘗君懷恨在心,逃到趙國後,反過來聯合各國對付齊國。這也是反齊聯盟能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孟嘗君之後,齊閔王的國策飄忽不定,最後決意吞併實力相對弱小的宋國。宋國承自殷商後裔,號稱五千乘,是七雄之外實力最爲強大的諸侯國,人口繁盛,經濟發達。但盯上宋國的不止齊國,魏、趙、楚等鄰國也在打宋國的主意。諸侯間相互制衡,這也是宋國延續至今的原因所在,齊閔王還不敢喫獨食。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國內亂,齊國聯合魏楚兩國攻滅了宋國。作爲行動的組織方,齊國分得了最大的一塊兒,這引得了魏楚兩國的不高興。沒有分得利益的韓趙兩國將不滿也都放在齊國身上。

在滅宋之前,秦人曾向齊閔王提議,兩國分稱東西二帝,和其他諸侯以示區別。好大喜功的齊閔王答應了,但沒過兩天就反悔了,還鼓動諸侯一齊向秦國發難,要求秦王撤掉帝號。秦人不甘心喫啞巴虧,去掉帝號後,發兵越境進攻齊國,奪走九座城池。齊秦的樑子算是結上了。

齊閔王把周遭各國得罪個遍,成爲衆矢之的。至於復仇的正主燕國,這仇倒不是齊閔王招惹的,而是他的父親齊宣王。齊宣王曾趁着燕國內亂,發兵佔領了燕國,後來佔領軍不得人心,在國內外壓力下不得不撤軍。燕齊兩國這是滅國之仇,齊閔王也沒心思去解。
如此惡劣的國際形勢,齊閔王偏偏還自我感覺良好,以致戰前準備嚴重不足,爲失敗埋下了伏筆。燕國準備充分
跟囂張跋扈的齊閔王相反,燕昭王姿態放的很低。繼位以來他就在忙着爲燕國蒐羅人才,高築黃金臺延請各國俊傑。樂毅正是慕名而來,被拜爲相邦,成爲燕國能擊敗齊國的關鍵。

樂毅不僅是位軍事統帥,在內政治理上同樣很有見地。樂毅協助燕昭王效仿他國進行改革,加強法治,整頓軍隊,燕軍實力有了質的提升。爲了報仇,燕昭王進行了長達二十八年的準備。
在伐齊之前,燕人沒忘安頓後院。燕國地處北疆,和東胡毗鄰。胡人時常南下侵擾,雙方紛爭不斷。燕人爲了全力對付齊國,和胡人講和,並派燕人到胡人那兒爲質,爲北境贏得了短暫的和平。
燕昭王和樂毅都清楚燕國再發奮圖強,短期內也比不上底蘊深厚的齊國。要想打敗齊國,必須尋機組織合縱。在齊國攻滅宋國後,燕昭王看到了契機。此時雖是齊國國力的頂峯,但齊國常年征戰,師老兵疲,還把各諸侯國得罪。面對窮兵黷武的齊閔王,諸國有了共同對付齊國的動力。

燕昭王先找上了趙國,趙國自趙武靈王時代以來,鮮少參與諸侯間的紛爭,而是一直在開拓北境,積蓄實力。此時趙惠文王正值英年,剛剛擺脫了國內權臣的桎梏,正想讓趙國在諸侯間有所作爲,燕昭王此舉正中他的下懷。
寓居趙國的孟嘗君聽到風聲,主動幫燕趙兩國聯絡韓、魏、秦、楚各國。最後除了楚國態度曖昧,其他各國都表達了出兵的意願。反齊聯盟正式成立,這次聯盟由山東諸國發起,因此稱爲合縱。這也是戰國時期難得一次合縱目標不是秦國,而且秦軍竟還是合縱軍的一員。樂毅確實是個人才

統帥五國人馬,對統帥的協調能力和情商都是巨大的挑戰。魏、韓和趙國同屬三晉,他們對合作駕輕就熟,但和一直以來敵對的秦軍肩並肩,則是個不小的考驗。樂毅對聯合作戰幾乎是天生就懂,他將燕軍置在中軍,硬頂齊軍,毫無藉機消耗他國軍士的意圖。這贏得了其他諸侯國兵將的信任,保障了樂毅的計劃能得到完整執行。不管樂毅是故意如此,還是的確毫無私心,但都說明他不簡單。
對陣之日,齊將觸子突然鳴金,齊軍後撤。樂毅抓住戰機,大膽突進,喫掉齊軍主力。這份魄力和勇武非常人所能及。

在濟水擊敗齊軍後,各國見好就收,打算就此與齊國和談,狠宰齊閔王一筆。樂毅卻沒忘這次出征使命,那是要將齊人徹底打疼,以報滅國之仇。
樂毅不同意就此媾和,他替齊閔王做主,將齊趙邊界的河間之地劃給趙國,將舊宋地給了魏國,至於並不接壤的韓秦兩國則許以錢財。各國均已達成目的,聯軍就此解散。
隨後樂毅帶領燕軍獨進,再次擊敗士氣低落的齊軍,佔領齊都臨淄。半年之內,齊國僅剩莒城和即墨未下。

樂毅在濟西之戰後的操作絲毫不亞於他在濟西之戰中的發揮,齊軍雖失主力,但齊國的財力和人力遠非燕國能比。齊閔王只要抓住機會,完全可以重新組織出一支數量可觀的軍隊。但是樂毅沒有給他這個時間。他一方面不停地追着齊閔王跑,令他無暇他顧。另一方面分兵攻擊齊國各處城池。各路燕軍人數雖不多,但齊人早已膽寒,紛紛舉城投降。這樣齊閔王更加無處可逃,最能投奔楚國派來的援兵。

樂毅沒有和楚軍死磕,而是鼓動楚將淖齒一齊瓜分齊國。淖齒也覺得齊國已無藥可救,便殺了齊閔王。
齊國看似滅亡在即,樂毅開始着手將齊地徹底轉爲燕土,他對已佔領地盤減免賦稅,廢除苛政,且嚴明軍紀,尊重齊人風俗,與人爲善。至於至今未服的莒、即墨二城,樂毅放棄強攻,決定攻心爲上,徹底屈服齊人。然而也就是這一拖爲齊國帶來了轉機,這自然是後話。
燕國以弱勝強,當然有靠合縱聯盟的因素在內,但發揮主要作用的一直是燕人,燕軍甚至可以靠自己佔據齊國六年。齊閔王的窮兵黷武是其一,喪失了國內信任和國外援助。燕人的上下一心是其二,樂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謂天時地利與人和。

然而弱國吞併強國總是沒有那麼容易,內在外在各種因素缺一不可。而底蘊深厚的強國復起卻只需要那麼一個契機。
燕昭王病逝後,樂毅被國內新主忌憚,無奈被調走,新來的燕軍主帥騎劫昏庸無能。即墨守將田單抓住機會反攻,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將燕軍全部趕走,奪回了被燕軍佔領的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復國。燕昭王和樂毅幾乎一輩子的心血付諸東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