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死亡,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万物,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虽然后来我也没想明白,但感觉想通了一些事情:人肯定都是会死的,只是早晚的问题,既然人人都会死,死亡无法避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那就在还没死的时候,多吃点好吃的,玩点好玩的,多看两集好看的电视剧,让自己死得晚一点。大致也就说些坟地选址、棺木取材、寿衣穿着、丧礼流程事项,也会谈及一些转世轮回的死亡观念,比如生前要积德行善死后才不会堕入十八层地狱被挖心割耳遭遇炼狱之痛苦、家里儿女要孝敬父母否则将来会被阎王爷用砍手砍脚之类、转世轮回要看本世功德等道理,虽然有些神话迷信和荒谬,但若能一直流传并被人们所信仰,其实还是蛮好的一种观念,至少在引导人们向善。

原标题:在中国,比性教育还让人难以启齿、还缺失的,是死亡教育

这是账号“耿向顺”开通以来的第230篇原创文章,关于死亡。

2020年清明节,举国哀悼那些因为疫情而逝去的人们,我也坐在自己的窗前沉默。

1

今年春节回家的时候,去祖父母坟头祭拜。两座坟头在山岗上静默,蒿草已经长得比人还高,原来白瓷砖和整洁花岗岩做的墓碑,已经布满蜘蛛网,长出了许多藻草,变成了青褐色。

祖父母在父母、伯娘结婚后,就分开居住,自小待我特别好,经常给我开小灶,家里很穷也要想法给我留点水果糖,我也特别黏他们。人到晚年,避免不了对死亡的话题,也会请一些游走于四里八乡的算命先生到家里,讲讲生死大事,我也会凑在他们中间听得入了神。

大致也就说些坟地选址、棺木取材、寿衣穿着、丧礼流程事项,也会谈及一些转世轮回的死亡观念,比如生前要积德行善死后才不会堕入十八层地狱被挖心割耳遭遇炼狱之痛苦、家里儿女要孝敬父母否则将来会被阎王爷用砍手砍脚之类、转世轮回要看本世功德等道理,虽然有些神话迷信和荒谬,但若能一直流传并被人们所信仰,其实还是蛮好的一种观念,至少在引导人们向善。

现在想来,这次听算命先生这次讲经,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死亡这个概念,接受了一次非正式的死亡教育。

在祖母去世以前,我虽然知道人会死,但对死亡这件事是没有太多认知的,也没有恐惧的,见惯了的死亡莫过于家里杀猪鸡牲口,踩死蚂蚁臭虫,并不觉得可怕,也不会恐惧。偶尔有家里的猫狗死去,倒是会让我悲伤许久,但却也不会去思考什么。

在我们的文化习俗里,有两件事一直都被父母视为禁忌话题,那就是性爱和死亡,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受到的教育,近乎为零。

母亲向来是比较迷信的,不与我们谈死亡之事,在家中都要避免说不吉利的话,如死、生病、翻车、灾祸等不详的词语,都成了禁忌。

十多年前,祖母被穿上睡衣装进棺材时,母亲把我支出了门,现在才知道,她不让我看到已经没有呼吸的祖母的脸,生怕我夜里做噩梦。

祖母走的时候,70多岁,也算是寿终正寝。那几天,空气里弥漫着草纸焚烧和香被点燃的气息,祖母躺在棺材里,架在堂屋内,家里的亲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父母和几个兄弟姐妹穿着白色的孝服跪在灵堂前,几个稍长一点的哥哥姐姐,也哭得泣不成声,而我,作为祖母最疼的小孙子,站在他们中间不知所措,看着屋子里点燃的长明灯发呆,我并没哭,也没有哭的冲动,只是内心很难受,很疑惑,很恐惧。

葬礼结束后,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人为什么一定要死?我会不会也会死,我不想死。

那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死亡,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万物,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虽然后来我也没想明白,但感觉想通了一些事情:人肯定都是会死的,只是早晚的问题,既然人人都会死,死亡无法避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那就在还没死的时候,多吃点好吃的,玩点好玩的,多看两集好看的电视剧,让自己死得晚一点。

于是内心舒服多了。

几年后,祖父离开的时候,我没有了上次祖母离开时的沉重感觉,只是默默加入了送葬的队伍,扛上了花圈,倒是一个小我几岁的堂弟开始有了愁容,我知道他也一定再和几年前的我思考一样的事情。

3

春节回家时候,母亲神秘兮兮地给我说,她们自己给自己买了棺材、备了寿衣,以后就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听到母亲这句话,我相当震惊,也相当复杂。

第一是因为父母亲五十出头,虽然有了一些小毛病,但也并无大碍,似乎也和死亡沾不上边;第二是一向禁忌谈死亡的母亲,居然可以如此豁达坦然地直面死亡这个议题了。

这一眨眼的功夫,那印象里健壮勤劳的父母,也开始变老了。他们一辈子勤勤恳恳,未曾享过清福,生长在这片高山上,靠着老天和土地生活,春耕、夏忙、秋收、冬闲,在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最后也会继续回到这片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里,像祖父母他们一样,在山间的某个角落静默,化成一抔黄土,静静地守望这这片土地,看着来往的行人,惦念着远行的子女。

他们养育了我们,然后远走高飞,常年在外工作漂泊,少有时间陪在父母身边,父母也觉得我们远在千里之外,指望不上,已经在自己考虑自己的后事问题了,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

有些无奈,也有些愧疚,还有些坦然。毕竟,我与我的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相互牵挂着对方走着自己的人生路罢了。

我这一生,有几次认知上的进阶,第一是发现父母是普通人,无法给我一切,想要的就要自己去奋斗争取;第二次是发现自己是普通人,很难掌控、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会生老病死;第三次发现子女是普通人,不能把太多的希望和压力给孩子,让他们活出自己就好。

归根结底,所有人都不过是普通人罢了,都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贪嗔痴念,我们相互独立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些羁绊,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给予彼此力量。

4

我今年二十多岁,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事业上升,未来可能无限,本是人生巅峰的年纪,看起来“死亡”二字似乎与我毫无关联,但是在清明节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思考一下生与死,思索一下人生的意义。

自打来到这人间,也有些时日了,仿佛昨天还在童年时代,山野中追逐牛羊,躺在盛夏的草地里,观察成群结队的蚂蚁,做着无忧无虑的梦,却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成人,度过了人生的前二十多年,这个过程就像睡一觉那么短暂。

未来就算不遭遇疾病、意外事故、战争、自然灾害而死于非命,到自然老死未来也最多还有两三个二十几年,想必也会同大梦一场一样迅速吧。而我,对自己能活到自然老死是不报太多希望的,这不是悲观,毕竟未来变数太多,飞来横祸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有可能明天楼顶落下一个坠物,路上遇上一辆失控的车,买菜被感染上新冠抢救不过来.....

一切皆有可能,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人固有一死,早晚的事情罢了,我有时候会思考,当有一天我死去的时候,墓碑上想留点什么作为纪念?好像也没什么可以留下的,即使留下了,也不会有人关心。

那就留空白吧。

5

将来,等我的孩子长大些,我该不该从小教育我的孩子看待死亡的观念呢?

我想我会的。

我会告诉他,尊重、珍惜和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尊重、珍惜和善待他人的生命,毕竟所有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贪生怕死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我会告诉他,死亡并不可怕,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有了终点界限,过程才会值得被享受和纪念,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楼阳光、每一滴雨露、遇见的每一个人、遇见过的每一处风景,才会变得珍贵。

我会告诉他,生命或长或短,终会有终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死亡到来之前,做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时候开心、用力,死了的时候坦然、放心。

我会告诉他,一生中的很多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人间之真情,心中之理想,最为珍贵。

编辑&作者:

耿向顺

青年公益人,知名教育/公益/职场领域***,十大影响力职场大V,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自2013一直做教育公益至今,从事乡村教育发展、公益品牌传播、青年能力成长、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工作,累计撰写各类稿件稿上百万字,运营多个平台***和社群,撰写数十篇10W+长文,最高单条爆款博文3000万人次阅读,全网粉丝200万,总阅读量14亿+人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