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懟”是一個當下非常流行的口語和網絡用語。“懟”的走紅,可以追溯到2015年,網絡電視劇《仙劍客棧》的臺詞“懟死你”,就讓它在網絡上小火了一把;真正開始讓“懟”字名聲大振的,則是綜藝節目《真正男子漢》在後期剪輯中給嘉賓相互較勁的鏡頭配上的“懟”字特效字幕。那麼,“懟”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又從何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掰一掰“懟”字的前世今生。

網絡上流行的“懟”字讀duǐ,比較常見的意思是“言語上的頂撞、指責”,如:

例1:土耳其與荷蘭隔空“互懟”,揚言要讓對方付出代價。

——網易新聞 2017年3月14日

例2:山東方言老師狂懟大胃女學生,聽完瞬間不敢喫了!

——鳳凰網 2016年12月13日

例3:教育部長懟高校過度包裝“雙一流”:你們想多了。

——中國青年網 2017年3月12日

最近一段時間,“懟”又增加了幾分“調侃”、“諷刺”的意味,如:

例4:在這個節目裏,斷案不重要,懟撒貝寧才重要。

——《明星大偵探2》第11案《瘋狂馬戲團》

例5:金城武、周冬雨互懟很開心。

——網易新聞 2017年3月16日

例6:希拉里半月三場演講暗懟特朗普,“王者歸來”誰心最澎湃。

——新京報-外事兒 2017年4月4日

面對“懟”字使用頻率爆炸式的激增,當我們去翻閱字典時,卻發現字典上“懟”字並無duǐ這個讀音,也沒有“言語上的頂撞、指責”這個義項,這又是何種緣故呢?這其實是因爲,“懟”字本義爲“怨恨”、“怨懟”,《說文·心部》:“懟,怨也。”《廣雅·釋詁四》:“懟,恨也。”《廣韻》中“懟”字的反切是“直類切”,在今天的普通話中讀音爲duì。“懟”字的這種用法在清以前的書面語中相對常見,如:

例7:天時懟兮威靈怒。

——《楚辭·九歌·國殤》

例8:惆悵怨懟。

——馬融《長笛賦》

例9:懟瓊蕊之無徵,恨朝霞之難挹。——陸機《嘆逝賦》

例10:今事急矣,卿勿以爲懟。

——《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例11:主人懟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

——蒲松齡《聊齋志異·王成》

“懟”字古時又寫作“憝(憞)”①,它的篆文寫作“”,如《說文·心部》:“憝,怨也。從心、敦聲。《周書》曰:‘凡民罔不憝。’”揚雄《法言·重黎》:“楚憞羣策,而自屈其力。”其中的“憝(憞)”字也是“怨恨”的意思

在清代之後的書面文獻中,“懟”作爲單音節詞基本不再使用,比較常見的是“怨懟”這一雙音節詞,而且在口語中極少用到,多數情況下只用於書面語,如:

例12:“老百姓對於抗禦外敵的戰爭,雖破家蕩產,不但無所怨懟,而且起勁萬分。”

——《勁兒多好!》

例13:我方欲將後宮諸人的怨懟說與他聽,他卻自顧自笑了。

——《後宮·甄嬛傳》

那麼網絡熱詞“懟(du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表示“言語上的頂撞、指責”的網紅“懟(duǐ)”與表示“怨恨”的過氣“懟(duì)”,或許並無意義上的直接關聯。據有的學者考證,現在的網絡熱詞“懟(duǐ)”字,本字應當爲“?”,記錄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方言詞,原義指“撞、捶、打及推搡”②,因而引申有“肢體衝突”和“語言頂撞”的意思,如:

例14:~了他一拳頭。

——《北京方言詞典》第69頁

例15:叫自行車把我~倒咧。

——《西安方言大詞典》第138頁

例16:用手指~佢一下(用手指捅他一下)。

——《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374頁,粵語:廣東廣州

例17:他~得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374頁,西南官話:湖北武漢

“懟(?)”這個詞在方言中的分佈範圍非常廣,除了上面例子中所提到的北京方言、西安方言、西南官話、粵語等方言以外,據說在東北、山東、安徽、江西的一些方言中也都有使用。

在不同的方言中,“懟(?)”的意義又出現了各種發展,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的《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就列舉了不同方言裏“懟(?)”的11個義項③,包括“硬塞;硬杵”、“不和睦雙方相遇”等等。然而方言中“懟(?)”的實際使用情況,遠比《漢語方言大詞典》所歸納的複雜得多。比方說,在河南某些地方的方言中“懟(?)”幾乎可以用做萬能動詞,與普通話的“幹”、“做”、“打”一類動詞相似,例如:“懟的不賴”意爲“做的不錯”,“開懟”意爲“開始幹”,甚至可以把“喝啤酒”說成“懟啤酒”,“喫個雞腿”說成“懟個雞腿”。

“懟(?)”在方言中分佈範圍如此之廣,特別是在河南方言中詞義泛化程度如此之高,說明這個詞產生的時間可能很早。在元代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裏有一句:“詞未盡將他來罵,口未落便拳敦。”有人就認爲,該句中“敦”字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方言中的“懟(?)”完全相同④。

總而言之,如果上述觀點成立的話,那麼“懟”字之所以今天能重獲新生、走紅網絡,應當首先歸功於如下兩個因素。第一,人們對“?”字較爲陌生,對“懟”字則較爲熟悉,因爲“懟”與“?”的讀音相近,且在書面文獻中大量出現過,故而將“懟”字假借過來代替“?”字。第二,龐大的方言詞彙使用羣體的存在,也爲“懟(?)”字的快速傳播提供了良好而廣泛的羣衆基礎。⑤

注:

① “憝”和“憞”是異寫關係,“懟”與“憝(憞)”是異構關係。

② 《網絡熱詞“懟”實爲“?”》,霍壯,《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年第7期,第73、74頁。

③ 雖然《漢語方言大詞典》這11個義項所用的字都是“?”,但記錄的未必是同一個詞;或者說,其中一些義項與“撞、捶、打及推搡”這個義項可能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另有其他的來源。

④《“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當代流行語》子喬,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3d9f4b10102x8yq.html。

⑤《說“懟”》,藺偉,《語文建設》2017年第07期,第64、65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