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金庸、古龍等知名港臺作家作品改編的影視劇陸續走進大陸觀衆的視野,武俠開始風靡大陸。不過,他們的作品並非最早被翻拍成大陸影視劇的小說。最早被翻拍成大陸電影的是一部臺灣鄉土愛情小說,發表於1978年的《夜行貨車》。

《夜行貨車》電影海報

華盛頓大樓

《夜行貨車》是大陸拍攝的反映臺灣市民生活的第一部影片,其原作者是臺灣著名的鄉土小說家陳映真。1960年代中期,臺灣鄉土文學興起,陳映真便是當時成長起來的臺灣鄉土文學青年作家之一,被譽爲“臺灣魯迅”。陳映真是一個高產的作家,至1968年5月失去人身自由前,他的作品已經有42篇之多。

初版《夜行貨車》

陳映真出獄時,臺灣社會正處於鉅變前夕,他來到臺北市最高的大樓——大陸大樓工作。大陸大樓建成於1973年,高十一層,爲臺灣營造業龍頭大陸工程公司所有。大陸工程公司不但將該大樓作爲公司總部所在地,並且將它外租成辦公大樓。當時正值西方發達國家向亞洲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跨國公司與合資企業進駐了這棟臺北標誌性建築。在大陸大樓工作的歲月裏,陳映真通過自身經歷和同幢大樓的員工得知了跨國企業的本質和文化。

臺北大陸大樓

進入大陸大樓工作後,陳映真受到了企業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極大衝擊。曾被迫停筆七年的他開始撰寫《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華盛頓大樓是臺北市一棟西方國家諸多跨國企業的17層辦公大樓,本系列小說都是以這幢樓的某一層作爲該篇小說的背景。瞭解作者的生平後,讀者很容易聯想到華盛頓大樓其實就是大陸大樓。《華盛頓大樓》系列包括1978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198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雲》。

《夜行貨車》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第一部,是一部批判西方經濟侵略和洋奴文化的小說。作者通過小說中美資企業馬拉穆電子公司發生的故事,剖析了當時的臺灣社會,反映了西方跨國公司不但影響了臺灣經濟,也影響了臺灣的社會結構和人文環境。馬拉穆公司的中方員工也必須按規定取一個時尚的洋文名。以美企爲首的西方跨國公司文化正是以這種無孔不入的方式進入影響到了臺灣人文環境的方方面面。

白領階層是《華盛頓大樓》系列主要描寫的對象,《夜行貨車》也同樣展現了白領階層的複雜矛盾。主要矛盾是女祕書劉小玲與詹奕宏、林榮平兩男之間的感情糾葛;中外經理對中國員工特別是女員工的欺壓;洋經理對本土經理的欺壓。小說展現的矛盾對當時的臺灣社會而言,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爲這樣的矛盾衝突是前人從未經歷過的。它所揭示的社會問題,對當時剛剛步入開放、進入經濟轉型期的大陸而言,也有不可忽視的借鑑意義。

《夜行貨車》沒有離奇的故事, 也沒有驚險的場面,講了一個非常平凡的故事。在這個平凡的故事中,中西文化在碰撞;熾熱的愛情與不同的人格在碰撞;城市價值與鄉村價值在衝突;慾望的貪婪與性情的宏闊在角力。故事感動了當時很多臺灣讀者,小說因此獲得了第十屆吳濁流文學獎,成了陳映真的代表作。

跨國公司的白領

在本作之前,陳映真在描寫大陸人與臺灣人戀愛時,男人總是大陸人,女人總是本地人,這是1949年前後臺灣社會的生活實情。《夜行貨車》在形象塑造上具有拓荒意義,性別籍貫組合首次互換了。女主成了大陸人,男主則是臺灣人。

男女主角劇照

大陸籍的劉小玲(Linda)是整篇小說的第一主角和核心人物,她是大陸來臺的外省人第二代。劉父是一失鄉飄零之大陸人,對他來說,臺灣不啻是一片沙漠。劉父還有好幾個妻子,比劉小玲的母親還要大上30歲。對劉小玲而言,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臺灣,都有隔閡,難以有家庭和故鄉的感覺。

年輕不懂事的劉小玲曾受到有婦之夫林榮平(J.P.)的欺騙,做了他的情人。林榮平原是臺南鄉下的農家孩子,受現代高等教育後,進入了馬拉穆,還當上了公司的財務經理。發現受騙後,劉小玲果斷和林分手。失戀後的劉小玲與公司一個正直青年詹奕宏(James)確立了戀愛關係。詹奕宏與林榮平相似,也是從臺南鄉下來的大學生,卻十分有骨氣。在劉小玲眼裏,全公司就只有他一個男人,別人都是洋奴胚子和孬種。

劉小玲發現林榮平是個玩弄感情的人

劉小玲認爲公司裏男人都是奴才

然而,林榮平卻並未放棄勾搭小玲,他的向上爬,並非完全靠業務能力,相當的程度上是依賴於另外一些不正當的手腕和心機。他把劉小玲取笑摩根索鬍子的事告訴了摩根索,讓洋老闆去對付劉小玲。他企圖通過這種伎倆一舉三得:既報復了劉小玲,又打擊了詹奕宏,還拍了美國上司的馬屁。

摩根索騷擾劉小玲

哭泣的劉小玲來到林榮平辦公室,要林幫她出頭。林榮平知道後有怎麼樣的反映呢?起初,“他面露怒容。他感到一股曖昧得很的怒氣”;但他想到自已的地位和前程時,轉瞬間情形立刻大變:“他的怒氣,於是竟不顧着他的受到羞辱和威脅的雄性的自尊心,徑自迅速地柔軟下來,彷彿流在沙漠上的水流,無可奈何地,無助地消失在傲慢的沙地中。這纔是真正地使他對自己感到因羞恥而來的憤懣。”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反映了臺灣知識分子又想反抗卻又不敢的矛盾心理。

林榮平再次欺騙劉小玲

詹奕宏是個脾氣火爆的農村青年。他終於知道了劉小玲曾經是林榮平的情人,心中燃起了妒火,動手打了已經懷了他孩子的小玲,致使倆人感情上出現裂痕。受了委屈的劉小玲,認爲臺灣已無親人,決定去投靠在美國的姨媽。

公司的送別宴會上,喝醉酒的摩根索把臉湊向劉小玲,並用各種難聽的話侮辱她。劉小玲機智地懟了回去。詹奕宏終於不能控制自己,並以辭職表示抗議,離開了宴會現場。被感動的女主“忽然站了起來”,“提起觸地的長裙”跟着跑出,含着淚追上了他,接受了男主的景泰藍戒指。此時,詹奕宏心裏漾起一道意象:“黑色的、強大的、長長的夜行貨車。轟隆轟隆地開向南方的他的故鄉的貨車。”

摩根索侮辱劉小玲

小說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其實就是兩個男青年對待劉小玲受辱的不同反映。在受辱這件事上,兩人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態度,證明了年輕的劉小玲其實是一個非常成熟、非常有眼光的女青年。林榮平想到的是發財機會,“幾百萬美元在他的手上流轉” 和“新置的六十四坪洋房”。詹奕宏卻大庭廣衆中要求洋老闆道歉,並以辭職表示反抗。

《夜行貨車》從表面看,這是個愛情故事。細讀下來,小說的意蘊要豐富得多。小說是愛憎分明的,它以外企女白領劉小玲的遭遇爲核心,照映出了華盛頓大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傲慢且無禮的洋老闆,卑躬又唯諾的洋奴才,魯莽卻正義的青年。小說更成功地塑造出了“美貌與智慧並重”的主人公劉小玲:一個柔弱貌美的女子,卻有一顆苦難而又不屈的心靈,還有一個機智而又聰慧的頭腦。整篇小說反映了當時臺灣知識分子的分化和趨向,更反映了中國員工的民族自尊和反抗精神。這就是讓讀者感動的地方。

無法理解的改編

電影《夜行貨車》除了原作者是臺灣人外,它的導演謝雨辰、製片張金風(謝夫人)、作曲侯德健都是臺灣人。1984年3月,臺灣知名電影導演謝雨辰回到大陸。之前,謝雨辰在曾打算拍一部武打片;牽線幫他回大陸的朋友也讓他拍攝當時風靡陸港臺甚至整個世界華人社會的武打片。而中國影協主席夏衍對他說:“你是從臺灣來的導演,一定要在我們國內拍一部反映臺灣的故事片。”謝雨辰聽後很受鼓舞,並且得到了大陸文藝界和電影界的熱情支持。更重要的是,不少大陸人影迷得知臺灣導演來到大陸後,都紛紛寫信給他,想一堵臺灣風情。這些促使他改變了初衷,選擇了拍攝臺灣鄉土故事片。

謝雨辰解釋了爲何選擇拍《夜行貨車》的主要原因:其一,陳映真是臺灣鄉土文學作家的代表,其作品特別有親切之感。其二,臺灣鄉土電影是寫實派,《夜行貨車》有代表性,它反映了1970-1980年代臺灣工商業區的狀況,方便讓海內外同胞瞭解臺灣。其三,《夜行貨車》的故事可以說是當時臺灣的整個縮影,它包括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接觸面,都比較典型。把它拍成電影,相信人們可以對臺灣種種社會現象增加很多瞭解。

除了謝雨辰夫婦,以創作《龍的傳人》一曲成名的臺灣著名音樂人侯德健,恰好也在1983年迴歸大陸。這緣分促成了兩人的合作。

《夜行貨車》攝製組得到了北影的支持。電影的主要演員也都來自於有造星工廠之稱的北京電影學院,分別是林芳兵(飾劉小玲,1982屆)、張豐毅(飾詹奕宏,1978屆)、寇振海(飾林榮平,1985屆)。當時受成本限制,劇中飾演摩根索等外國人其實都是中國演員。

電影對小說的改編非常大,原著中很多路人變成了主要配角。第一個是馬拉穆電子公司的門衛老張。小說中的老張只出現了姓氏,電影大名叫做張明根,還成了詹奕宏的好友。老張目睹葛經理調戲女職員愛麗絲,出手救了她,被葛經理報復藉故開除。導演本意可能是深化跨國公司對職員壓迫的這一主旨,但這卻曲解了原作者的本意。小說中老張纔是在公司門衛召妓狎飲的人,作者本意是諷刺舊社會人羣的不良習俗。

公司大門和老張

第二個變成主要配角的路人就是電影中老張所救的愛麗絲。愛麗絲是老張故友之女、公司同事、年輕的本地寡婦。老張被開除後,還要詹奕宏照顧愛麗絲。在詹奕宏照顧生活的過程中,愛麗絲對他產生了感情。而原著中,Alice只是在送別晚宴上出現的路人乙。從小說中只出現英文名而沒有中文名判斷,她應該是一個美國人。可以說,電影對愛麗絲的改編比老張的改編還要厲害。但問題是,導演該給這個變成中國人的路人乙取一箇中文名啊。

愛麗絲和詹奕宏

導演對這兩人的改編致使整個故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張被開除後,以開出租車謀生。一天晚上,老張被幾個不良青年搶劫,並打成了重傷。劉小玲爲了籌集醫藥費,向林榮平借錢。不明真相的詹奕宏看到劉小玲是坐林榮平的車子回來的,心中又燃起妒火,動手打了小玲,致使兩人分手。

電影接下去的情節,就是小玲的送別宴。在這個橋段,爲了突出民族主義,詹奕宏不但說了自己不要James這個洋名,還狠狠地打了一頓摩根索。接下去的改編最令人大跌眼鏡,電影結局居然是愛麗絲跟着詹奕宏一起走上了返回臺南鄉下的列車;而孤零零的劉小玲一直留在宴會大廳。

小說固然也有不符合邏輯之處,不少原著黨也認爲小說寫得太浪漫主義了,美而不信。比如火爆性格的詹奕宏回到故鄉後,還打不打老婆呢?然而電影的結局卻更不合理,詹奕宏對劉小玲沒感情,這麼激動幹什麼;激動過後,卻選擇了路人乙愛麗絲。劉小玲看了詹奕宏的表現,也是幾乎毫無所動,小說中“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她在電影裏成了一個冷漠的女青年。電影不但將原著的愛情情節完全改沒了,男女主人公的人設也改塌了,改編地更加不符合邏輯。可矛盾的是,侯德健的主題曲歌詞還是“就這麼日日夜夜,就這麼歲歲年年……一輩子不分割”。

不過,電影成就了當時年僅19歲的北影學生演員林芳兵。觀衆對電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臺灣姑娘原來是這麼漂亮、這麼時尚啊!這都是美貌與洋氣的林芳兵的形象給人們帶來的觀感。林芳兵在電影中出現了十多套服裝,而當時的大陸女青年打扮還是難免土氣。人們在銀幕上看到林芳兵的各種時裝造型後,所受到的視覺衝擊可想而知。

電影中林芳兵的部分服飾

作爲大陸第一部出現接吻鏡頭的影視劇,它曾轟動一時,連香港的報刊都刊了新聞。有着出色表現的林芳兵,不但被提名爲第10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從此也被視爲當時商業電影票房的保證。但這部片子也使林芳兵在觀衆心中留下了難以改變的印象,認爲她只適合現代時裝片,以至於林芳兵後來想演1986版《紅樓夢》的林黛玉,總導演王扶林連試鏡的機會都沒給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