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受尽屈辱,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分不开关系,但是政府并不能代表个人,当时的朝堂里有一个令人敬重的人,他就是李鸿章,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有人说他是卖国贼,签订了屈辱的条约,还有人说他是民族的大英雄,他的身份极其复杂,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中,他能有着全新的思想,为了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我们反观历史,洋务运动所做的改革与贡献微不足道,根本没能改变清政府,挽救清政府,也没能彻底的改变清政府腐败的体系,黑暗的政治,不过我们要结合当时的背景看,李鸿章生长于那个环境之中,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清朝传承下来的文化,君臣的奴化思想在他的灵魂深处,忠诚的品格也是他骨子里的东西。

在签订屈辱条约时他能站出来,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与他的忠诚分不开关系,在签订条约时,他心系国家人民,一点点的利益也不做退让,他在谈判过程中为清政府减轻了很多的负担。在中国国门大开之际,他能认清楚现实,接纳新鲜事物,兴办了洋务运动,让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这都是他的功勋。

李鸿章还是北洋舰队的统帅,这支军队代表了清朝强大的海军战斗力,但是细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实力就已经开始下滑,战斗力与名气不符。这是因为国家政策上没有给与这只军队最大的支持,军队的武器早已经破烂,派不上用场,就连炮弹都没有了,只是有几艘军舰停留在海面上装装样子,吓吓别人。李鸿章见到这样的场景怎么能不心痛,他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做出来极大的努力,但当时的政府忙着给慈禧办寿宴,国库紧张,多余的经费一点儿都拿不出,这样的局面之下,试问北洋舰队还能如何?毁灭是迟早的事。

在他前往日本签订条约时,他还受到了伊藤博文的嘲笑,说他是一个人对抗全日本,李鸿章曾经是何等的荣耀,如今却沦落到如此地步,代表国家远渡他国签订屈辱的条约。在日本商谈的期间,日本的一个刺客袭击了他,李鸿章的脸被击中,眼睛差点没能保住,他顾不上养伤,立刻以此为要挟,从而减轻了清政府所缴纳的白银。

但即便是如此爱国的李鸿章在回国之后还要面对群众的责难,人民不理解他的苦心,想要杀他而后快,但是李鸿章却一言不发,他沉默了,他看清了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停下脚步,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腐朽的清政府只会迎来更大的灾难,果然在几年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了一场进攻,中国再次遭受重创。

那时李鸿章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但他依然没有卸任,作为大清场臣子,他无路可退,于是以大清公使的身份再一次与列强展开谈判,但是国力衰弱的清政府只能令人宰割,李鸿章签完这个条约之后就生了重病,一卧不起了。

在他快要撑不住的时候,俄国人仍然在逼着他签订条约,这样的屈辱令人难以忍受,更何况是李鸿章,他始终不肯闭眼,他咽不下那一口气,他身边的人看出来他的想法,在他耳边说,条约签订之后,俄国就不会为难我国了,听到这句话,李鸿章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下了,眼睛一闭,这位清朝大臣就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