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上學以後,“鏟雪車式”父母會把孩子遺忘在家裏的作業專程送到學校、與老師“談判”,幫助孩子搞定各種學習生活問題。甚至是在孩子大學畢業之後,實習工作不順利,“鏟雪車式”父母甚至還會投訴僱主。

臺灣兒童文學作家郝廣纔在TED演講上曾說:“父母總以爲教不好孩子是因爲太忙,其實不是,是因爲太懶。”

爲了不花時間收拾桌子,不允許孩子將所有的玩具倒出來玩;爲了避免被老師找去學校談話,無論怎樣也要風雨無阻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去上課;爲了不花精力整理家務殘局,不許孩子亂塗亂畫,寧願追着孩子餵飯也不願讓孩子獨立拿起碗筷喫飯……

很多父母也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越來越難管,還總是與大人唱反調。

其實,孩子越管教越放縱,爲孩子包辦一切,過分管教孩子,其實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可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育兒方面,大多的父母爲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總是事無鉅細地爲孩子包辦一切,以“我都是爲你好”爲由操控孩子的思想,左右孩子的人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僅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在上學、找工作、談戀愛等方面也都替孩子做好了決定。

然而這樣細心又辛苦的愛,往往出力又不討好。

在育兒圈,流行着這樣一個詞,叫做:“鏟雪車式”父母。

相比於之前那些時刻環繞和監管在孩子左右的“直升機式”父母,“鏟雪車式”父母的教育方式更加粗暴,《紐約時報》曾這樣解釋“鏟雪車式”父母:焦慮地守在孩子身邊、監視孩子一舉一動的“直升機式”父母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了。如今一些富有的家長更像是“剷雪機”,爲孩子提前掃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礙,讓孩子不必遭遇失敗、挫折或喪失機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父母的“鏟雪車式育兒”,使用的教育方式不僅變得更加強烈,連時間都拖長了,就從孩子未出生前到出生時,從上幼兒園到小學,延伸至高中與大學,甚至是孩子畢業找工作之後。

就比如,“鏟雪車式育兒”的父母,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把孩子排在精英幼兒園的等候名單上,甚至是出現了“讓孩子贏在子宮內”這樣的說法,並想盡辦法確保孩子一路平坦、青雲直上。

在孩子上學以後,“鏟雪車式”父母會把孩子遺忘在家裏的作業專程送到學校、與老師“談判”,幫助孩子搞定各種學習生活問題……

並且隨着孩子的長大,父母會愈加操控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如果孩子做作業拖延,就會主動打電話與老師進行“溝通”,要求老師延遲交作業;如果孩子要考試,父母就會變成人肉鬧鐘,時刻跟在孩子後面提醒與督促。

甚至是在孩子大學畢業之後,實習工作不順利,“鏟雪車式”父母甚至還會投訴僱主……

什麼都被安排好的孩子,會容易失去獨自探索嘗試的機會,他們常常在父母“我都是爲你好”的包辦下,失去對生活本身的渴望,他們的成長總是受到束縛,失去了很多試錯和改過的機會。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包攬了,那孩子的獨立性、求知慾和創造性就會深受抑制,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一定的自信,遇到問題也總是畏畏縮縮。

圖片來源於網絡

“鏟雪車式”父母總是以孩子爲中心,孩子摔倒時,他們會飛奔而去,扶起哭泣的孩子,拍掉他身上的塵土,使用各種方法哄他開心;當孩子背不動自己的書包時,父母想也不想就直接伸手接過孩子所謂“沉重”的書包……

“鏟雪車式”父母對孩子無止境的幫助,不僅會讓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還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父母爲自己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應該的,都是父母養育的義務。

一味地包辦孩子的一切,會影響和諧的親子關係。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如紀伯倫所說:“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父母過度的掌控和要求,完全不給予孩子喘息的空間和機會,不僅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而父母,則在身心俱疲的操勞中,因爲孩子不懂感激與感恩而倍感焦慮,從而最終影響和諧的親子關係。馬里蘭大學研究育兒與不平等問題的社會學家菲利普·科恩曾說,鏟雪車式是一種很難改掉的育兒習慣,一旦養成包辦的習慣,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了惡性循環。

作爲父母,要尊重和信任孩子。

父母尊重孩子,是難能可貴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不要因爲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就隨意剝奪孩子的權利。

當孩子想自己喫飯,我們要相信孩子,讓孩子獨自拿起碗筷喫飯;當孩子想要幫忙做家務,不要擔心孩子“幫倒忙”,而是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允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唯有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給予孩子最大的尊重和信任,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臨牀心理學博士瑪德琳·萊文,根據自己3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調查發現:高分、獎盃,甚至是優渥的家境,並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成功。

在《給孩子軟實力》一書中,她寫道:孩子生活中潛伏的最大危害,並不是街上有陌生人從天而降之類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爲孩子做得太多,結果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相比於適當放手,過分管教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

孩子們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而不是“畫冊”,父母不能隨意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去填塗他們,也沒必要全程爲孩子“鋪路”,而是要放下焦慮,適當偷懶,尊重和信任孩子的自我發展。

當父母學會分手了,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