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罵教育」已被大部分家長唾棄的今天,與孩子“講道理”似乎已成爲許多家長樂意推崇的教育方式。

因爲在很多家長的心中,“講道理”似乎是文明人的行爲,是極具水平的教育,並且能對孩子產生不怒自威的氣場。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往往是相反的,家長常常會抱怨:

“耐耐心心地給他講道理,這小祖宗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我到底要講多少遍才懂?怎麼就這麼不講道理呢?”

“無論說了多少次,他就是聽不進去!”

……

在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教育如果可以用講道理就解決的話,這個世界上就沒有那麼多痛苦的父母和孩子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早在百餘年前,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三種對孩子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刻意感動、發脾氣。

講道理,看似是人與人之間最公平的溝通方式,但是對於犯錯的孩子來說,父母與他講大道理可以說是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爲什麼呢?

相關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完全發育成熟,已經是25歲以後的事情了。每個人的大腦分爲左腦和右腦,左腦掌管着語言、邏輯、推理、抽象、計算等等,是理性且具有邏輯性的,而我們的右腦則掌管着直覺、情感、圖形、知覺、形象記憶和靈感的,是感性並且直觀的。

當左腦和右腦一起協調起來工作時,人的生命活動纔會非常和諧,但每個孩子大腦先天發育的特點是右腦發育靠前,左腦發育靠後。

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大多都是因爲他們右腦激發的情緒在起作用,而掌管理性的左腦還處於發育當中。

因此,孩子考慮問題時,首先是從“舒不舒服、快不快活、願不願意”出發,而不是從“對不對、應不應該、合不合理”出發。年齡越小的孩子,這一點表現得越明顯。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他們對於父母的大道理,通常會左耳進右耳出,甚至產生逆反的心理。

而父母講道理,則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給孩子強加道理的,所以,父母只有帶着孩子去看到道理、體會道理,孩子才能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進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前陣子,熱播劇《少年派》中,林妙妙媽媽王勝男說教式的育兒方式在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下子戳中了大多數觀衆的痛點,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不就是現實中的媽媽嗎?

劇中王勝男給觀衆最大的印象,就是喜歡給女兒林妙妙講大道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如,在車上,她會提醒妙妙注意自己的坐姿:“小姑娘,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喫飯前會提醒妙妙洗手:“你喫飯洗手了嗎?要用流水洗,要擦肥皂。打肥皂兩次,搓手一分鐘,沖洗一分鐘。”

喫飯時會提醒妙妙好好喫飯:“好菜好飯都堵不上你的嘴,在這飯桌上叭叭叭叭的。”

喫完飯又忍不住提醒妙妙:“你喫飽你刷牙了沒有啊,一天刷三次呀。”

……

然而,當林妙妙進了寄宿制學校讀書,便在第一時間放飛了自我。

不管是林妙妙,還是在孩子的孩童時期,他們真的不需要懂得太多的人生哲理,那麼當孩子犯錯,聰明的家長應該如何做呢?接納孩子的情緒

對於理性思維還處於萌芽階段的孩子來說,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可理喻的想法或行爲時,接納孩子的情緒,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們不要急着給孩子下錯誤的定義,而是接納他的情緒,瞭解他行爲背後的原因,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儘可能滿足孩子的想法和願望。

但如果覺得孩子的需求不應被滿足,我們也要從孩子的情緒入手,站在孩子的角度,調動孩子進行思考,讓他明白其中“不能被滿足”的原因。體驗“不聽話”的苦頭

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只有讓孩子親身實踐和體驗,他才能心服口服地接受“道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與其跟孩子講他們根本就聽不進去的大道理,還不如讓孩子“撞南牆”,孩子就什麼都明白了,比如:

孩子不想上學,就讓他嚐嚐撿垃圾賺錢,看看他最後想上學還是撿垃圾;

孩子挑食不喫飯,就讓他餓餓肚子,嚐到餓肚子的苦頭孩子自然就會好好喫飯了;

孩子磨蹭拖延,就讓他嚐嚐遲到被懲罰的後果……

只有孩子嘗試到了犯錯之後的苦頭,孩子才能從中習得知識、明白道理。

正如教育家杜威說的一樣,教育不是一個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建設性的過程。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個啓蒙者,以身作則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在讓孩子嘗試到犯錯的苦頭的同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親身示範,這纔是最好的“講道理”。

想讓孩子早睡早起,父母也應該作息規律;想讓孩子好好看書,父母就應該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閱讀;想讓孩子熱愛運動,父母就應該擺脫“懶惰”,堅持鍛鍊;想讓孩子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父母也應該懂得尊重他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伊建莉老師就曾說到:“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爲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不與孩子講道理,並不是否定親子溝通的重要性,與其沒日沒夜滔滔不絕嘮裏嘮叨地給孩子灌輸各種大道理,還不如用適度的口頭教育、切身的實際行動加深孩子對生活、對規則的理解,從而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中處處是風景,捨棄各種“假大空”的道理,讓孩子用心去感受、去探索、去領悟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