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還記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嗎?

它是皮克斯製作的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2》的前貼片,整個動畫僅僅六分鐘,沒有一句獨白和對白,但卻講述了一個既有趣又令人深思的故事。

鷸媽媽在海邊覓食,小鷸在一旁等待。忽然,媽媽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小鷸便張開嘴,等着媽媽的投餵,可沒想到媽媽卻把它推到了海邊,讓它自己去尋找食物。

初次來到海邊的小鷸激動不已,卻被突然襲來的海浪拍打在一邊,它慌忙地跑回小窩,害怕得不知所措。

可後來,在媽媽的鼓勵下,小鷸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不但在海浪中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也有了意外的發現。

《鷸》之所以能夠獲得國際大獎,不僅僅是因爲短片採用了最新的製作技術,對細節的精緻刻畫,動畫片中蘊藏的關於成長和教育的故事,纔是短片真正的閃光點。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害怕孩子“添麻煩”,不讓孩子獨自探索和試錯:當孩子想要幫忙做家務時,你害怕孩子幫倒忙;當孩子一走進廚房時,你害怕孩子一個不小心就摔掉瓶瓶罐罐,害怕廚房裏的油與火不小心燙到孩子……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在不斷地嘗試新鮮事物,不斷地戰勝恐懼與挑戰未知。

在動畫短片《鷸》中,第一次踏向海邊的小鷸一上來就被突如其來的海浪打了回去,因此心中充滿了恐懼。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天生擁有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但所有存在於他們認知範圍之外的新鮮事物,是未知的,也是充滿恐懼的。

只有等到孩子真正邁出第一步之後,勇於試錯之後,他們就會發現自己成長了,知識更加豐富了,視野也更加寬闊了。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勇敢試錯之前,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收穫了成長。勇敢試錯,能爲孩子帶來什麼?釋放孩子的探索天性

孩子是通過自我探索開始認識周圍世界的,在孩子0-6歲時,他們接觸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嶄新的、新奇的。

當孩子每每發現“新鮮事物”時,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湊到前頭瞧個清楚,會想伸出手來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甚至還用嘴巴嘗一嘗……

這都是孩子正常的本能反應,卻總是遭遇到大人的阻止,“這個東西髒,別碰”、“危險!別去”……這樣類似的阻止都在無疑之中破壞孩子爆棚的探索慾望。保護孩子的想象力

孫儷曾在微博上提到自己對孩子在牆上畫畫的看法,她說:“我們家的牆就是他們的畫板,從前我試圖想要阻止他們的時候鄧先生會阻止我,說別影響他們的創作,牆紙可以換,可是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

孫儷一開始也會阻止孩子在牆上畫畫,認爲會弄髒牆面,但鄧超的想法改變了他。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犯錯是常有的事情,他們會在牆上亂塗亂畫,會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在大人眼中的這些“犯錯”,實際上能爲孩子帶來許多可能,孩子的好奇心、靈感與創作能力等,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發展的。

父母一味地約束,只會使孩子的思維受到限制,扼制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讓孩子更加自信勇敢

很多父母認爲讓孩子頻頻遭遇挫折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其實相反的是,“試錯”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孩子會在“試錯”的整個過程中,通過一些小錯誤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孩子在遇到其他任何事情時,更願意去嘗試和挑戰,去尋找答案,慢慢形成“錯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意識,從而建立起自我認同感。

作爲父母,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走彎路,害怕孩子犯錯,總是萬般忙碌也要給予孩子最好的,總是希望孩子一生都能一帆風順……

哲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處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爲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能獲得正常的發展。

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小馬過河”的故事:

小馬想要過河,牛伯伯告訴他水不深,小松鼠告訴他水很深。小馬不知道該聽誰的好,後來自己下水試過以後才發現:“哦!原來河水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麼淺,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麼深。

有些事情,不試一試怎麼會知道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也就是說,在孩子還沒有建立邏輯思考能力之前,孩子需要不斷地在“試錯”中嘗試、探索和成長。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個成長瞬間,不要剝奪孩子自主解決挫折的機會,孩子才能在今後激烈的競爭中經得起風浪,不會輕易選擇逃避。不過分強調輸贏的觀念

許多父母常常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也常常會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事實上,一味的誇獎只會讓孩子沉溺在“我最棒”、“我不會輸”的思想當中。

久而久之,家長過分看重輸贏,孩子的得失心就會越來越重,不能勇敢直面挫折與失敗,無法接受一時失敗而帶來的挫敗感。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也常常會將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和不良的輸贏觀念帶入到家庭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失去許多“試錯”的機會,被各種畏懼和害怕失敗的情緒和心理困擾,甚至在行爲舉止和言語表達上唯唯諾諾、躡手躡腳。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過於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害怕失敗,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成功來自於自身的努力,比起結果的輸贏,更要看到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努力。

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會不斷地發展,面對自己經歷的每一件事情,他們會本能地不允許自己輸和失敗,因此父母的輸贏觀念對孩子的引導尤爲重要。

父母永遠不可能保護孩子一生,不如放手讓孩子獨自去嘗試。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曾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纔會知道前進。

作爲父母,與其總是爲孩子的未來披荊斬棘、包辦一切,還不如讓孩子勇敢試錯,讓他們在一次次的試錯中,不斷認識自己,確定目標,一點一滴地收穫與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