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企“稱霸”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市場的背景下,僅佔1%市場份額的華滋國際海洋將目標投向海外業務,近年來不斷拓展東南亞地區市場。

  作爲中國最大的港口、航道以及海洋工程民營企業,華滋國際海洋(02258.HK)即將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

  10月30日,已通過上市聆訊的華滋國際海洋在香港宣佈公開招股,並計劃於11月19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根據招股計劃,公司擬以每股1.20–1.56港元的價格發售約2.06億股,其中公開發售佔比10%,配售佔比90%;以發售價中位數每股1.38港元計,預計此次股份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2.35億港元。

  在國企“稱霸”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市場的背景下,僅佔1%市場份額的華滋國際海洋將目標投向海外業務,近年來不斷拓展東南亞地區市場。然而在對外擴張的背後,其面臨的資金與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招股書顯示,此次股份發售所得款項的32.3%將主要用於撥資現有中國及東南亞項目的資金需求及現金流量;17.6%將主要用於購買新船舶及施工設備;6.4%將主要用於就公司於中國及東南亞的業務招聘更多具備豐富港口建設知識及工作經驗的優秀、全方位人才。33.9%將主要用於對集中於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業的中小型設計機構或研發中心的戰略股權投資以實現垂直業務整合並提升整體服務能力;9.8%將主要用於撥資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兩度衝擊港股

  華滋國際海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9年前。1989年,華滋國際海洋的前身第三航務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成立,主要從事於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及航道工程,於2001年改製爲有限責任公司。

  3年後,王士忠以作價4500萬元的價格獲得60%的股權,成爲第一大股東,並於2009年獲得全部股權。後來經歷一系列重組,截至最後可行日,控股股東王士忠擁有公司56%的權益。

  5月28日,華滋國際海洋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不過後來撤回該申請。2個多月後,在港股市場“基建風”大熱之際,華滋國際海洋再次提交招股書,並於10月28日通過上市聆訊。東方融資爲其獨家保薦人,審計師爲普華永道。

  在中國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民營企業中,華滋國際海洋穩坐第一把交椅。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報告,若以收入計,華滋國際是中國最大的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民營企業,也是中國僅有的12傢俱有住建部出具的可在中國進行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業務的總承包一級資質證書的民營企業之一。

  不過,從整個行業來看,中國的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市場成熟,且受到嚴格規管。華滋國際海洋的市場份額遠落後於中國交建等國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報告,中國國有企業佔中國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行業市場份額超過90%。按2017年收入計,華滋國際海洋在中國整個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行業名列第九,佔市場份額僅1%,而前八名皆爲國企,其中位列第一的企業佔市場份額達65.7%。

  華滋國際海洋不斷拓展業務,如今業務範圍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華中及華北地區;而從2016年開始涉足東南亞市場,目前已在文萊、印尼開展業務。

  在業績方面,近年來,華滋國際海洋在營收、淨利潤、毛利率方面均呈穩定增長態勢。招股書顯示, 2015–2017年和2018年前4個月,華滋國際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1.25億元、12.64億元、14.12億元和2.69億元,其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爲6375.1萬、7496.3萬、8727.4萬和2461.4萬元;毛利率分別爲10.7%、10.5%、11.3%及15.7%。

   東南亞成收入主力

  華滋國際海洋業績的持續增長主要得益於東南亞市場的穩步發展。

  對於東南亞市場,華滋國際海洋可謂“情有獨鍾”,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從2016年開始佈局至今不到2年的時間裏,華滋國際海洋已是東南亞所有中國國有及民營企業中第二大的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公司。

  招股書顯示,華滋國際海洋2015–2017年在東南亞產生的銷售收入爲9222.5萬元、44348.3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7.3%、31.4%;2018年前4個月,其在東南亞產生的銷售收入爲17441.6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64.9%。海外市場反超國內市場,東南亞地區成爲華滋國際海洋的第一大收入來源地。

  從毛利率方面來看,華滋國際海洋在東南亞地區的盈利能力也勝於國內。2017年,其在國內業務的毛利率爲9.7%,而東南亞業務毛利率爲14.8%;2018年前4個月,其在中國市場的毛利率爲13.3%,而東南亞市場的毛利率爲17.1%,均高於中國市場毛利率。

  相比國內的競爭態勢,東南亞市場的競爭顯得沒有那麼激烈。這從中標率便可見一斑。數據顯示,華滋國際海洋在國內的中標率爲19%,而在文萊、印尼的中標率分別高達75%、60%。

  與此同時,相比國內的市場,東南亞市場增長空間也較爲可觀。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報告,2017–2022年,中國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預計約爲3.9%,而東南亞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約爲8.9%。

  關於未來的發展戰略,華滋國際海洋表示,將進一步鞏固在中國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行業的領先地位,並繼續拓展東南亞業務,計劃在越南、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開拓業務,發掘新業務機遇。

  資金承壓

  在華滋國際海洋不斷拓展業務的背後,其面臨的挑戰也不少。

  首先,華滋國際海洋麪臨着較大的資金壓力。其在招股書中坦言,儘管已質押船舶爲若干短期銀行借款提供擔保,但其金額並不足以支持公司未來的業務擴展。尤其是2016年在東南亞開展業務後,公司的船舶經常被指派至中國境外不同的建築工地,故銀行難以接受其作爲抵押品。

  華滋國際海洋的現金流顯得頗爲緊張。數據顯示,2015–2017年的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分別爲77709.9萬元、76201.4萬元、97741.3萬元,年均複合增長率12.15%。

  而2018年1-4月,華滋國際海洋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爲77241.6萬元,1-8月則爲95427.1萬元。換言之,其於2018年4-8月的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新增了18185.5萬元。

  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逐年增長的背後是其相對較長的賬齡。截至2018年4月30日四個月,公司的貿易應收賬款平均週轉天數上升至298天,截至2018年8月31日,僅有30.5%的截至2018年4月30日的貿易應收款項結付,結付水平較低。

  “由於業務特性,要進入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行業並不容易。首先是資質門檻,承包商需取得相關資質才能夠承接相關項目,其次是資本投資和資金墊付雙重特性要求華滋國際需要墊付資金完成前期建造,並因此產生了高額的貿易應收款,而高現金流壓力必須通過上市來解決資金問題。”資深投融資專家許小恆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不過,對於華滋國際海洋而言,上市之後還存在另一個隱患。招股書顯示,首次公開發售之後,華滋國際海洋將由四部分持股,包括三家控股公司、世聊資源有限公司及公衆持股。在三家控股公司中,僅有一家爲王士忠100%控股,其將持上市公司38.22%的股權,另外兩家控股公司裏都有許多股東,其中一家就有14位股東。

  在許小恆看來,太過分散的股權結構不利於後續股價的平穩運行。股權過度分散一方面不利於公司穩定經營,另一方面則容易引起第三方資本的關注,一旦有第三方資本強勢舉牌並不斷增持,則可能影響到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穩定。由於股東之間爲爭奪企業控制權而展開權力鬥爭的概率會相應增加,並可能因此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轉型綜合服務承包商

  除了面臨上述挑戰,華滋國際海洋對前五大客戶也較爲依賴。

  數據顯示,華滋國際海洋2015–2017年和2018年1-4月來自前五大客戶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爲5.74億元、6.49億元、9.31億元、1.8億元,佔同期總收入的51%、51.4%、65.9%、66.9%。

  華滋國際海洋表示,公司大部分收入預期將繼續來自五大客戶,我們無法保證公司的五大客戶及其他主要客戶日後將繼續提供新業務。倘我們的手頭合同完成後未能取得新合同或並未開始任何新合同工程,我們的業務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超過5000萬元的15個在建項目中,有7個是在2018年竣工,若竣工之後未能找到新的大客戶,其後續業績將受到較大影響。這給其未來業績的增長帶來了不確定性。

  面對各種挑戰,華滋國際海洋試圖通過轉型來緩解壓力。其在招股書中表示,將考慮探索戰略投資,以達致業務垂直整合並加強公司的綜合服務能力。

  具體而言,華滋國際海洋將考慮收購主要集中於港口、航道及海洋工程行業的中小型設計機構或研發中心,以在早期階段掌握潛在項目的先發優勢,進而有助加強公司競得項目的能力並改善收入及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股份發售所得款項的33.9%將用於上述戰略投資,爲本次募集資金用途中的最大一部分。

  對此,華滋國際海洋執行董事萬雲表示,公司對此投入近8000萬港幣的資金,是爲了最終轉型成爲一家綜合服務承包商,包括運作航道設計、海洋工程研發等一系列業務,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業務利潤空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