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着“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深受老百姓喜愛。他憑藉着通俗的語言和獨特的詩風在當時贏得了一大批粉絲,那時的少數民族,日本人,朝鮮人都傳頌着他的詩歌,就連當時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爲之着迷。公元846年,75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逝世的時候,唐宣宗悲痛不已,爲他寫下了這首悼亡詩:

《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這個讓皇上都念念不忘的民間詩人,從小就是個詩詞界的天才,他在《與九元書》中說:“及五六歲,便學爲詩。”十六歲時,他參加了一場應試,按科考規則,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當時他作了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無形間將他無與倫比的詩歌天賦發揮到了極致,全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不僅在當時名聲大噪,還被後人廣爲流傳,現在更是成爲了小學必背古詩之一。那麼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裏呢?

首先他的語言十分靈趣生動,富有哲理,借景抒情的手法更是讓這首出自十六歲少年的詩歌變得生動活潑。“離離”描寫草原的寬闊,“枯榮”暗含了萬物生生不息,歲歲循環的規律,野火無情致草枯,春風吹過又復甦。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下面古道、荒城,略顯淒涼,實則點出了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一個“侵”字,一個“接”字,將春天繁榮景象的延綿廣闊表達了出來。最後一句點明瞭主旨,前面的一切寫景都是爲了烘托氣氛,送友人離去纔是這首詩的核心。詩人用綿綿不盡的萋萋青草來比喻自己內心中無比惆悵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的意境。

作者看似是在寫古原,實則他的心思並不在古原,欲寫送別,又將這愁悶的離別之感與美好的春天相結合。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草長鶯飛、芳草芊芊,多麼迷人的景色,卻無故添了一份離別的感傷,如此令人惆悵,又不由得富有了濃濃詩意。說到這裏,不禁想起了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裏的這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說離別就像是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它越是繁盛。物不懂人情,人卻如此的多情啊。

白居易向來講究詩作的通俗易懂,開篇對草的描寫,僅僅是爲了借草取義,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爲巧妙,不愧爲白居易的成名作。

相關文章